刘好仃把上午整理好的文件夹拖进桌面最上层,顺手把桌角那杯凉透的茶推到一边。电脑屏幕还停在“疑问案例”列表,那张老张认出的报废图居中显示,裂纹边缘的几个气泡像挤在一起的小点。
“来吧。”他抬头,“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讲明白。”
小李刚坐下,耳机还挂在脖子上,听见这话立刻坐直:“数据都齐了,就等定方向。”
老张也挪了椅子靠前两寸,袖口卷到手肘,像是准备动手:“我那十张标完了,后面还能接着来。”
刘好仃没急着说话,先点了那张争议图放大,投影到白板上。手指敲了敲屏幕边缘的裂口:“这张图,昨天咱们说了,是笔糊涂账。现在要问的是——咱们改AI,到底先改哪头?”
小李脱口而出:“算力卡着脖子,不先松开,别的都白搭。”
老张却摇头:“我不管它跑多快,问题是它看不准。上次标气泡当裂纹,整批货停线两小时,谁扛?”
刘好仃听着,没打断。等两人停了,他才说:“你们说的都对,也都只说了一半。”
他拿起笔,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:**算力路径、特征记忆、判定逻辑**。
“咱们的目标不是让它快,也不是光让它准,是要它稳。”他顿了顿,“就像开车,油门踩得猛没用,方向得正,刹车得灵。”
小李眨眨眼:“所以……三个一块改?”
“不。”刘好仃划掉“同时”两个字,“得分轻重缓急。我提个原则——三不放过:影响安全的不放过,重复出错的不放过,人判不一致的不放过。”
老张点头:“这我懂。比如这种边角裂,我干了三十年,知道最容易漏,也最容易炸。”
刘好仃把笔递过去:“那你来划。这十一张疑问图里,哪些最要命?”
老张接过笔,站起身,一处处指过去:“这张,裂带气泡,温度一变就崩;这张,裂纹藏在磨砂区,肉眼看不清;还有这张,上次差点误判成划痕……这三张,必须优先过筛。”
小李看着名单,忽然插话:“等等,这三张全是边缘微裂混杂质的。模型一碰这种组合,特征提取就飘。”
“那就说明问题集中。”刘好仃接话,“咱们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得集中火力,先拿下最难啃的几块骨头。”
他转身在白板画了个树状图,根上写“判定可靠性”,分出两枝:左边是“输入稳定”,右边是“逻辑加固”。
“输入这边,靠图像质量和数据喂养;逻辑这边,靠规则和机制兜底。”他说,“咱们现在就像盖房子,地基不牢,装修再漂亮也没用。”
小李笑了:“所以您这是要我们先打地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