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点整,小会议室的门被缓缓推开。老李风尘仆仆地走进来,他的工装上还带着打磨机旁那股挥之不去的油味,那味道就像工厂里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。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,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。小王则夹着笔记本,脚步匆匆,眼神里透着一丝疲惫,应该是刚刚结束手头的工作就赶了过来。他的头发有些凌乱,额头上还挂着几滴汗珠,显然是刚刚从车间里出来。质检组长最后一个到,他的手里紧紧地捏着刚打印的合格率报表,报表的边角都被他捏得有些皱了。他的神情有些凝重,显然是为了报表上的数据而忧心忡忡。
“坐。”刘好仃没有多余的寒暄,直接切入主题,“今天不谈产量,不谈退货,咱们来算一笔账——咱们厂这块玻璃,将来谁来接?”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仿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。他知道,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,它关系到工厂的未来和发展。
老李搓了搓手心那厚厚的老茧,那老茧仿佛是他多年在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勋章,他缓缓开口道:“我那组两个新人,学得是慢了点,但胜在肯干。有一次机器出了点小故障,他们愣是在旁边守了一下午,观察我的操作,眼神里透着那种渴望学技术的劲儿。”他说着,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,仿佛看到了工厂未来的希望。他想起自己刚进厂的时候,也是和这些年轻人一样,对技术充满了渴望和热情。
小王翻着本子,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神情:“肯干也得留得住啊。上个月小陈就问我,‘师父’这称呼值多少钱?我当时就被问住了,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现在年轻人想法多,光靠一腔热情可留不住他们。”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和无奈,他知道,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选择,他们不再像他们那一代人一样,愿意一辈子待在工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