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就‘土法调研’。”刘好仃从抽屉里掏出一叠打印纸,是几张脸书和ins的截图,“我让老张帮忙,找了个巴西本地的建材博主,他粉丝三万,专门拍自家装修翻车现场。你看,这张——窗玻璃反光太强,他家猫天天撞墙。”
小陈凑近:“这也能算市场数据?”
“当然。”刘好仃勾出一句评论念道:“‘要是玻璃能像云一样软就好了’——听听,这不是需求是啥?咱们不用真做出云,但能不能让反光柔和点,像被雾气包着?”
小王若有所思:“或许可以调整镀膜的散射角度,降低镜面反射,增强漫反射。”
“对路了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数据不够,就用人话补。消费者不会说‘光学折射率’,但他们知道‘刺眼’‘吓猫’‘晚上像有鬼飘’。”
接下来两天,会议室成了全球玻璃吐槽大会。小林扒出越南论坛里一堆“老房子换新窗,装完像进了冰库”的抱怨,总结出“隔热但不冷感”的需求;小陈翻到巴西某社区Facebook群组,发现不少人自发贴“反光膜”遮窗,理由是“太阳太毒,心慌”,还配了张手绘图,画着太阳底下有个黑影在吸人精气,底下一行字:“太阳吸血鬼,快跑!”
“这……”小林看得直乐,“民间传说都出来了?”
“别笑。”刘好仃把那张图打印出来,贴在巴西区域正中央,“在他们眼里,强光不只是物理现象,是情绪威胁。咱们的玻璃,得能‘驱鬼’。”
小王皱眉:“可我们又不能真印个符在玻璃上。”
“不用。”刘好仃手指轻点那张图,“但我们可以让玻璃‘看起来’有防护感。比如加一层极淡的紫晕,不为节能,就为让人心里踏实——就像老房子贴门神,明知道是纸,看了就安心。”
正说着,门被敲了两下。一位穿灰衬衫的中年男人探头:“刘工,我是市场部请来的李顾问,做跨境消费行为研究的。”
刘好仃连忙起身:“李老师来得正好,我们正卡在数据验证上。”
李顾问坐下,翻了翻团队整理的报告,眉头越皱越深。半小时后,他合上笔记本:“你们收集的信息很丰富,但有硬伤——太多依赖单一信源,比如那个巴西博主,他的粉丝大多是年轻人,可买窗的往往是中年房主。你们看到的‘太阳吸血鬼’,可能是局部亚文化,不是普遍需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