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算表摊开,数字像蚂蚁爬满纸面。场地、物料、媒体邀请、直播团队、现场布置……每一项都在喊“超支”。
刘好仃带着财务和策划组重新过了一遍方案,砍掉花哨的灯光秀,取消嘉宾伴手礼的定制礼盒,连背景板都从双层立体结构改成平面喷绘。
“省下的钱,”他说,“全挪到技术展示区——我要让记者能亲手摸到那块会‘呼吸’的玻璃。”
场地也费了一番周折。最初谈的会展中心大礼堂,档期被一家跨国企业包了。后来辗转联系上一家刚开业的低碳会议中心,对方听说是支持绿色建材推广,主动降了三成费用,还免费提供碳排放监测数据作为活动配套。
“他们图啥?”小张嘀咕。
“图咱们的故事能上新闻。”刘好仃笑了,“双赢,才叫合作。”
最麻烦的是合作方沟通。峰会主办方起初只愿给二级赞助商身份,露出机会有限。刘好仃亲自打了三通电话,又发去一份详尽的技术应用案例集,终于换来主舞台侧屏的LOGO展示,以及一场十五分钟的主题发言。
就在最后一次协调会上,对方随口提了一句:“对了,我们今年新设了个‘绿色创新贡献奖’,你们有兴趣参评吗?”
刘好仃眼睛一亮:“有,怎么没兴趣?”
回办公室路上,小林忍不住问:“真要参评?评委可都是国际专家。”
“评不上,也是露脸。”刘好仃边走边说,“参评材料往官网一挂,本身就是背书。”
她点点头,心里那根弦,又绷紧了些。
发布会前四十八小时,一切进入倒计时。
技术团队在展厅反复调试智能调光玻璃的感应系统,确保现场演示时能随光线自动变色;小林带着文案组核对每一张PPT上的数据,连小数点后一位都不放过;小张则忙着确认媒体名单,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行业垂直媒体。
刘好仃反倒不急。他坐在办公室,一页页翻着发言稿,最后删掉了所有形容词,只留下事实和数字。
“不用说得漂亮,”他自言自语,“说得准,才漂亮。”
发布会当天,天刚亮,团队就到了现场。
会场布置得简洁有力:主背景是巨幅玻璃幕墙影像,上面流动着全球地标建筑的光影,每一块都标注了使用产品的项目名称和年份。入口处设了个互动展台,参观者可以亲手操作玻璃的透光度调节,还能扫码查看实时节能数据。
十点整,媒体陆续到场。提问环节一开始,果然来了硬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