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传统渠道也不能丢。”小张不同意,“上次荷兰客户说,他们做采购决策时,还是会翻行业年鉴和专业报告。咱们要是只搞线上,像极了‘网红’,不够稳。”
刘好仃没急着裁决,而是翻开上一章的分析笔记,指着几行数据:“看看咱们的目标客户——博物馆、高端住宅、地标建筑。他们做决策周期长,重口碑,信权威。所以,咱们得‘两条腿走’。”
他拿起笔,在纸上画出一个十字坐标。
横轴是“影响力广度”,纵轴是“信任深度”。
“社交媒体在横轴上跑得快,但纵轴不够高;行业展会、专业报告相反。咱们要做的,是让两条线在某个点交叉——比如,先用社交媒体吸引关注,再用专业内容把人留下。”
小林若有所思:“就像钓鱼,先撒饵,再收线。”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笑,“咱们的饵,是‘透明工厂’直播;咱们的线,是每块玻璃附带的‘生命卡’。”
小张点头:“那公关活动呢?搞不搞?怎么搞?”
“搞,但不贪多。”刘好仃早有打算,“大型活动,一年四次,每季度一次,结合行业展会、新品发布或客户答谢。中间穿插小型线上互动,比如‘玻璃冷知识问答’‘设计师连线日’。”
“频率能接受。”小林松了口气,“可内容呢?总不能每次都讲‘我们很靠谱’吧?”
“当然不是。”刘好仃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,推到桌中央。
照片里是一块弧形玻璃,表面有细微的纹理,像风吹过的沙丘。
“这是咱们为迪拜一个艺术中心定制的曲面玻璃,生产时用了新工艺,良品率只有63%。但客户说,这种‘不完美’的纹理,反而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。”
他抬头:“咱们的故事,不该只是‘多稳’‘多强’,还可以是‘多特别’。每块玻璃背后,都有技术,也有人。”
小林轻声说:“那咱们的公关活动,能不能做成‘故事会’?邀请客户、设计师、质检员,一起讲一块玻璃的诞生?”
“好主意。”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,“名字我都想好了——‘一块玻璃的旅程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