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林的文件夹上贴着便利贴:“中东——偏爱金色边框,注重宗教文化适配”;小李的本子上画着南美市场的消费曲线,旁边批注:“价格敏感,但愿意为‘故事’买单”;刘好仃的那份最薄,只有几页北欧品牌的公开财报和设计展回顾,但他看得最久。
“我先说。”小林翻开PPT,“中东市场高端需求旺,但竞争也猛。意大利一家品牌占了六成份额,主打‘奢华光影艺术’,价格是咱们的三倍。但他们有个弱点——交货慢,定制周期要三个月。”
“三个月?”小李一拍桌子,“咱们十天就能出货!这不就是机会?”
“别急。”刘好仃抬手,“人家敢卖那么贵,是因为人家的品牌故事讲了五十年。咱们讲啥?‘中国工人手工打磨’?人家听不懂。”
“那咱们就翻译成‘匠人精神,光的雕刻’。”小林笑着接话,“反正意思差不多。”
刘好仃也笑了:“行,那你就负责把‘打磨’翻译成‘雕刻’,把‘质检’说成‘光的校准’。”
轮到小李,他调出南美市场的数据图:“智利、巴西、阿根廷,中端市场为主。消费者喜欢自然、原始的设计感,咱们的‘门’字弧面很对味。但问题来了——仿品太多,本地品牌信任度低。咱们要是进去,得先解决‘你是谁’的问题。”
“怎么解决?”刘好仃问。
“搞快闪展。”小李眼睛发亮,“找个艺术节,搭个光影装置,让人亲手摸、亲手照。再请那个拍‘真光’的博主站台,直接破圈。”
刘好仃点头:“想法不错。但钱从哪儿来?”
“先小规模。”小李一摊手,“租个十平米的展位,灯光自己搭,玻璃自己运。花不了多少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,“A计划:中东走高端代理,B计划:南美搞快闪破圈。”
最后轮到北欧。
刘好仃没急着开口,而是把北欧设计展的官网截图投影到墙上。画面里,那款标注“北欧极简主义新作”的玻璃灯,工艺细节几乎和他们的“门”字系列一模一样。
“他们没抄名字,但抄了魂。”小林低声说。
“这不算最可怕的。”刘好仃指着屏幕,“最可怕的是,他们卖得比我们贵,还被人当原创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