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通了!”小林摘下一只耳机,“问题池和外部数据库的接口跑通了,关键词抓取也设好了。现在只要有人发布问题,系统自动去扒论文、专利、技术报告,匹配度高的直接推上来。”
“那越南那篇呢?”刘好仃问。
小林一愣,随即调出后台:“您还记得?还真匹配上了——《浮法冷却区气流扰动的低成本调控方案》,作者是胡志明市一家玻璃厂的工程师。但……IP地址失效了,邮件也退信。”
刘好仃盯着那行红色的“404 Not Found”,沉默片刻,只说了一句:“记下来,等信号恢复。”
小林点头,在文档里新建了一行:“越南-胡志明-气流扰动-待联络。”
“平台不能只连活人,”刘好仃拍拍他肩膀,“还得连上那些快断的线。”
阿芳这时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平板,眉头微锁:“联系上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系,约了视频会,下午三点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谈合作,不是求支援。咱们出问题,他们出人,一起试,一起改。”
三点刚到,会议室的投影亮起,屏幕上出现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,身后是实验室的架子,摆满了试管和样品。阿芳打开共享,把《G-PULSE合作备忘录(草案)》推了过去。
“我们想试试‘轻接入’模式。”她语速平稳,“学生可以在17号炉停机期间,做非生产性测试,数据共享,但不碰核心参数,不复制工艺,样品也不带走。”
对方沉默几秒:“你们真敢让外人碰生产线?”
“不敢,才更要试试。”阿芳直视镜头,“老关着门,创新就成了一句口号。我们不怕试错,就怕没人来试。”
女老师笑了:“你们这平台,倒是有点意思。”
双方逐条核对条款,阿芳在“数据脱敏”“测试窗口”“监督机制”上反复确认,连“学生进出车间需佩戴双色工牌”都写进了附件。最后,电子签名落定,备忘录生成PDF,标题下方多了一行小字:“首期合作:退火区振动优化实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