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矛盾。”刘好仃调出日照图,“白天毒,晚上凉,住宅怕热,商场要亮。同一片天,两种活法。”
小林在屏幕上拉出一个评分表:“咱们能不能给每个市场打个‘适配分’?比如光照匹配度、政策稳定度、建筑偏好吻合度,加权算总分?”
“叫‘区域适配指数’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分高,说明咱们的玻璃‘穿得进去’;分低,再便宜也白搭。”
老张凑过来:“那东南亚呢?语言近,沟通顺,分肯定高。”
“分是高。”小林快速输入数据,“但政策波动大,物流成本年年涨,综合下来,适配指数只有7.2。”
刘好仃切换到北非某国数据:光照条件完美匹配测试参数,建筑风格正转向现代幕墙,政策虽严但有明确标准,且——他点开一条旧记录——曾主动提供本地建材规范文本。
“有人愿意把规则摆桌上,说明门缝开着。”他指着屏幕,“7.8分,风险可控,需求清晰,关键是,他们想学,咱们能教。”
“可语言不通啊。”小林嘀咕。
“玻璃会说话。”刘好仃笑,“折射率、透光度、热胀系数——全是实打实的语言。咱们把参数做准,比翻译十句都有用。”
阿芳默默在平板上更新了“Global_Scan_V1”文档,在“北非”条目下加了一行:“试点候选,光照匹配度9.1,标准透明度高,合作意愿可测。”
老张盯着白板上的三角模型,忽然说:“这不就跟咱们挑炉料一样?杂质少的,火候稳,出货顺。”
“一模一样。”刘好仃合上电脑,“市场也得挑‘纯料’。”
下午三点,团队围在白板前。刘好仃拿起绿笔,在“绿区”空白处写下:“GLASS-0试点:北非·阿泽尔市”。
“就这?”小林有点犹豫,“不比比别的?”
“比过了。”刘好仃调出适配指数对比图,“东南亚沟通便利,但规则像潮水,涨落不定;东欧物流成熟,但气候不匹配;只有阿泽尔,光照、建筑转型、政策透明度三样都在线,而且——”他放大那条旧记录,“他们退过我们的标,但附了改进建议。这种客户,不是找麻烦,是找伙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