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没急着答。他调出阿芳整理的“Too reflective for desert light”记录,旁边放上日照图和建筑风格对比:“咱们测得出折射率,但测不出人家嫌反光刺眼。这不是技术问题,是话没说到一块儿。”
他顿了顿:“出海不是把厂名印成英文,是得先学会用人家的眼睛看玻璃。”
小林张了张嘴,没再争。老张在工单上划拉了两笔,写下:“文化这东西,比炉温还难控。”
刘好仃点头:“所以,试点之前,只做两件事:模拟推演,小范围验证。不动真格的,不烧真料。”
阿芳低头在平板上点了几下,悄悄保存了一份新文件:“Desert_Light_Test_V0.1”。她没抬头,也没说话,但嘴角微微松了点。
会议继续。方案一步步成型,但老张始终皱着眉。直到刘好仃在末页加上“双周动态评审机制”,他才开口:“图是活的,可政策是蹦的。今天绿,明天红,咋办?”
“那就两周一调。”刘好仃打开“Hidden_Clause_V1”文件夹,调出南美追溯案例,“咱们不指望一劳永逸,只求耳聪目明。政策变,咱们就变;物流堵,咱们就绕。”
他指着四类数据更新项:“政策、物流、文化、时间,缺一个,都不算全。”
“那谁来盯?”小林问。
“咱们仨。”刘好仃说,“每人盯一块,双周会合。信息不全,不开口;没原始记录,不决策。”
老张点点头,终于把茶杯放下:“这还像咱们的活法。”
方案定稿前,刘好仃把U盘重新命名,从“Global_Scan_V1”改成“Layout_Plan_V1”,并设置自动备份至厂内服务器。动作很轻,像是怕惊着什么。
阿芳瞥了一眼,没说话。小林却笑了:“这名字,听着就靠谱。”
“不求靠谱,只求不瞎。”刘好仃合上电脑,窗外阳光正好,照在控制室的玻璃上,映出几个人模糊的影子。
茶歇时,他独自走到角落,翻开日志本,又看了眼那句“先活下来,再走出去”。笔尖在下面轻轻划了一道,像给这句话上了道保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