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调出事件链,发现系统在“优先级判定”上卡了两秒——冷却报警归质检,速度波动归生产,两个模块各管一段,谁也没主动喊人。
“流程断了。”他说,“像两个人传话,中间没人接。”
他打开策略配置,新建一个“异常传播树”模型。“以后任何异常,必须标清楚:影响谁、传给谁、多久没处理就升级提醒。”
“这不就是微信群接龙嘛。”小林嘀咕。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咱们就让它学会‘艾特责任人’。”
老张在平板上批注:“这玩意儿怕‘连环扣’。”字写得歪歪扭扭,像炉火映出的影子。
小林截图存进一个叫“人机语料库”的文件夹,顺手加了标签:“口语化经验——老张语录v1”。
第三天清晨,报告终于凑齐了。
刘好仃把三张趋势图并排贴上白板:效率曲线稳中有升,异常响应时间从平均8分钟缩到3分12秒,人工干预次数逐日下降,第三天只触发了两次,且都在非关键节点。
“数据站住了。”小林眼睛发亮,“可以推到其他炉子了吧?趁热打铁!”
“热是热了。”刘好仃却摇头,“可它还没学会自己‘灭火’。”
“啥意思?”
“现在是咱们发现异常,它记录。可它能不能自己发现、自己记、自己提醒咱们注意同类问题?”他翻开日志本,翻到那页写着“责任不能补”的地方,“它能跑,但还不会回头看看路有没有坑。”
小林张了张嘴,没说话。
阿芳忽然起身,打开共享文档,在“效果评估表”末尾加了一栏,只写了四个字:“老师傅点头次数”。
小林看见了,笑出来:“这怎么量化?靠摄像头数点头?”
“不用。”阿芳轻声说,“我记就行。他点头,说明他信了。他信了,才算真成了。”
刘好仃看了那栏一眼,没删,也没夸,只是在表格标题上方,用红笔写下:“效果三阶验证——第一周看数据,第二周看波动,第三周看自愈。”
“自愈?”小林问。
“就是它能主动识别一次异常,记录处理过程,下次类似情况,自动提醒或调整。”刘好仃合上本子,“现在它还在学走路,别急着让它跑马拉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