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张记得下午三点炉温易飘,阿芳总能一眼看出丝径不对,小林每次换模前必查前两批记录。”他指着表格,“这些,都不是玄学,是数据源。”
小林张了张嘴,想说什么。
刘好仃先说了:“我知道你想说‘直接上算法’。可算法喂什么?喂咱们的记录。要是记录没进系统,再聪明的AI也瞎。”
他拿起笔,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:
数据采集标准化
智能预警系统
客户反馈闭环
“就这三个方向。”他说,“不追新,不贪大,不离岗。所有技术,必须回答一个问题——它能不能让我们更快知道‘东西去哪了,人用了没,有没有变’?”
小林交上来一份草案,标题花里胡哨:“基于神经网络与边缘计算的智能制造优化方案”。老张翻了两页就皱眉:“这玩意儿能帮我记住热胀系数?还是能替我摸模具?”
刘好仃没批评,只是拿出那张手绘表格,摆在草案旁边。
“你写‘边缘计算’,对应的是啥?”他问。
小林一愣:“就是……数据本地处理?”
“那咱们的老师傅记炉温,算不算‘本地处理’?”
小林哑然。
刘好仃又问:“你说‘数字孪生’,是要建个虚拟车间?可咱们要的,是不是只是让17号炉偏丝时,有人能立刻知道?”
小林低头,脸有点红。
“咱们换种法子。”刘好仃说,“叫‘反向设计法’。”
他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倒三角。
“第一步,定结果——要生成什么提醒?比如:‘17号炉连续三天偏丝,请检查模具磨损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