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得建立一个语言能力评估机制。”刘好仃继续说,“不是看谁能说多少种语言,而是看谁愿意听,谁听得懂。”
“那怎么评估?”阿芳问。
“从基础开始。”刘好仃说,“先做个小测试,看看大家对不同语言的敏感度,再根据留言内容,安排初步培训。”
“测试内容呢?”小张问。
“就用客户留言。”刘好仃指着电脑屏幕,“听一段录音,写下你听懂的意思,再判断客户的情绪。语言不是问题,理解才是关键。”
阿芳立刻打开Excel,开始整理留言样本。小张则开始分类,把留言按情绪标注:焦虑、期待、犹豫、失望……
“我发现一个规律。”小张一边标一边说,“情绪越强烈的留言,客户越有可能下单,或者流失。”
“这就是信任的信号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我们要做的,是抓住这些信号。”
阿芳忽然想起那封来自巴西的邮件:“如果你们能听懂我,我就下单。”她把这句话写在了测试样本的最前面,旁边画了个小喇叭。
“我们得让客户知道,我们真的在听。”她说。
“那就从听懂‘阳光的祝福’开始。”刘好仃说。
测试开始那天,整个办公室都安静得像图书馆。员工们戴着耳机,听着一段段留言,有的皱眉,有的点头,有的干脆停下笔,反复听一句。
刘好仃在中间走动,时不时停下来听听谁的反应。
“你觉得这段留言的情绪是什么?”他问一个员工。
“有点犹豫,但带着期待。”员工答。
“很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客户不是在质疑产品,而是在试探信任。”
测试结束后,阿芳开始整理结果。她发现,有些员工虽然不懂语言,但能准确判断客户的情绪。
“这说明什么?”她问刘好仃。
“说明语言可以学,共情才是关键。”他说,“我们要找的不是会说外语的人,而是愿意听、愿意理解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