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室的灯还亮着,窗外却已换了天色。最后一缕夕阳从玻璃窗斜切进来,在阿芳的笔记本上划出一道金边,像是谁随手画的一条分界线。
“文化桥梁”四个字被她用荧光笔圈了又圈,旁边是小林刚敲好的草案标题:“Bridge Project – Draft 1”。赵哥坐在角落里打哈欠,手里捏着半张没吃完的饼干,眼睛却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活动流程图。
“咱们真的要搞文化交流?”他挠了挠头,“我寻思我们进厂是为了干活儿,不是为了演节目。”
“你这理解太老派了。”小林一边调整PPT字体一边笑,“文化交流不是舞狮也不是唱戏,是我们怎么让人家了解我们在做什么、怎么做的。”
“那咋展示?”赵哥皱眉,“难道拍我们每天打卡?”
“对!”刘好仃突然开口,手里拿着一沓打印出来的客户反馈,“拍我们的日常,就是最好的文化输出。”
大家愣了一下。
“比如,车间里那些规矩:准时开工、不偷工减料、每道工序都记录在案。”刘好仃翻着手里的资料,“这些在国外客户眼里,就是一种文化认同。”
“但我们自己都没觉得多特别。”阿芳轻声说。
“正因为习以为常,才最有说服力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表演,而是展示真实。”
赵哥放下饼干,眨眨眼:“那主题呢?总不能叫‘深圳玻璃厂的一天’吧?”
“就叫‘透明的力量’。”刘好仃脱口而出,“玻璃是透明的,我们的做事方式也该是透明的。”
阿芳眼睛一亮,立刻在文档里写下这个标题,底下加了一行副标:“Culture in Clarity”。
小林忍不住笑:“听起来像个科技公司。”
“那就让它听起来专业一点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内容得接地气。你们想想,客户看到的是产品,看不到的是我们怎么做出产品的。”
“那要不要拍点人情味的东西?”阿芳问,“比如中午吃饭时大家聊天的样子?”
“可以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还有休息室墙上贴的那些标语,什么‘今天你微笑了吗’,这些都能体现企业文化。”
“哎哟,那个是我写的。”赵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“我以为没人注意。”
“现在有人注意了。”小林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而且可能全世界都会看到。”
赵哥脸红了,低头继续看流程图,嘴里嘟囔了一句:“咱厂还能火出国门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