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室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,大家开始围绕“情感化传播”展开讨论。
有人提出:“我们该用什么平台?国外的社交媒体很多,用户习惯也不一样。”
刘好仃想了想:“先从最主流的几个平台入手,比如YouTube、Instagram、LinkedIn。不同平台有不同的用户群,我们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渠道。”
“那内容节奏怎么安排?”又有人问。
“先小规模测试。”刘好仃回答,“我们可以先选两个重点海外市场,比如东南亚和欧洲,做内容投放,看看反馈,再调整策略。”
“那是不是得先出几条样片?”阿芳问。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我们可以先拍几个短片,比如‘工厂的一天’‘质检员的日常’‘玻璃的诞生’。用真实场景,真实人物,讲真实故事。”
小林立刻在本子上记下:“拍摄计划草案”。
“还有传播节奏。”阿芳补充,“不能一开始就铺天盖地,得先测试,再优化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节奏图,“先试点,再推广,边走边调整。”
会议室里,白板上的内容越来越多,像是拼图一块块被拼上。
“还有一个问题。”一位成员开口,“我们怎么衡量传播效果?”
刘好仃笑了笑:“不能只看播放量,还要看互动率、用户评论、转发量。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,我们的故事,是不是真的打动了人。”
“我可以负责这部分。”阿芳说,“我会做一个数据追踪模板,方便后续评估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那我们就先定下这几个方向:品牌语言体系、传播渠道布局、内容节奏安排、效果评估机制。”
他环视一圈,看着大家认真记录的样子,心里忽然踏实了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