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。”刘好仃放下筷子,“不过也不能光看高频问题,还得看看每个岗位的特殊需求。”
阿梅端着饭盒坐过来,一听这话立刻接上:“你是说像质检那边,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操作训练?”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还有维修组,他们接触的设备种类多,得掌握不同型号的基本操作逻辑。”
“听起来有点像看病。”阿梅打趣道,“得望闻问切,不能光看症状。”
“你这比喻倒贴切。”刘好仃笑了,“咱这就是给整个车间‘体检’,找出病灶,再开药方。”
午饭过后,调查工作继续推进。为了确保信息准确,刘好仃亲自去了一些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班组。
“你们几个,最近干活有没有觉得特别费劲的地方?”他在一个装配小组前坐下,语气轻松。
几个人互相看了看,谁都没开口。
刘好仃也不急,随手拿起桌上一块玻璃板:“这玩意儿我刚进厂的时候,拿不稳,摔碎过三块。后来有个老师傅教我,才慢慢掌握了手感。”
沉默了几秒后,一个年轻人终于开口:“其实……我不太会看参数表。”
“哦?”刘好仃挑眉,“那你一般怎么办?”
“靠感觉。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头,“有时候蒙对了,有时候就出错。”
“感觉不是不行。”刘好仃接过他手里的工具,“但得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。你要是知道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,感觉就会变成经验。”
这句话说得那人眼睛亮了一下。
“我帮你记下了。”刘好仃在他名字那一栏画了个星号,“你这块,我们得专门设计点实操课。”
到了傍晚,问卷回收基本完成,访谈也接近尾声。刘好仃回到办公室,把所有资料摊在桌上,像拼图一样摆开。
“数据量不小啊。”小周看着满桌的表格,“得花不少时间整理。”
“今晚就开始。”刘好仃已经拿出笔记本,“先把重复出现的问题归类,再看看哪些岗位有特殊需求。”
阿梅靠在门边,看着两人忙碌的身影,忽然笑道:“你们俩这架势,像是要写论文。”
“差不多。”刘好仃头也不抬,“写一本关于咱们员工能力现状的‘诊断报告’。”
夜色渐深,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。窗外的风穿过厂区,吹动了挂在墙上的安全标语,纸页轻轻晃动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