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,手里握着一本泛黄的手册。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地洒在桌面上,照得那本《企业文化手册》的封面微微发亮。封皮上的公司logo已经有些褪色了,像是被岁月轻轻摩挲过。
他翻开了第一页,上面写着一句话:“团结、创新、责任、共赢。”字迹工整,是老厂长当年一笔一划写下的。
“这东西还能用吗?”小林推门进来,手里端着两杯热茶,一边走一边嘀咕,“都快二十年没更新过了。”
刘好仃笑了笑,把手册轻轻合上,放在桌上:“你说它旧也好,说它老也罢,但它是咱们厂的根。就像一棵树,根不牢,风一吹就倒。”
小林愣了一下,放下茶杯:“你是想……重新搞企业文化?”
“不是‘搞’,是‘传承’。”刘好仃语气平静,“我们最近的危机应对演练做得很成功,大家配合默契,执行力强,说明什么?说明团队是有基础、有潜力的。但光靠这些还不够,我们要让这种精神变成一种习惯,一种文化,一代一代传下去。”
小林听得有点出神,挠了挠头:“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可具体怎么干呢?”
刘好仃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走到白板前,拿起笔写下几个关键词:
认同感 · 参与感 · 仪式感 · 故事化
他转过身来,目光坚定:“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也不是开会时喊几句口号。它应该是员工心里认同的东西,是在日常工作中能感受到的氛围。”
小林点点头:“那咱们从哪儿开始?”
“先开个会。”刘好仃拍了拍手,“召集各个车间的骨干,听听他们的想法。毕竟文化不是我一个人定的,是大家一起养成的。”
会议安排在下午三点,在厂区三楼的小会议室里。
人还没到齐,会议室里就已经热闹起来。有人聊昨天演练的细节,有人讨论下次心理训练会不会更刺激,还有人在翻看桌上放着的那本《企业文化手册》,脸上带着好奇又有点懵的表情。
刘好仃走进来的时候,大家都安静了下来。
“今天不是总结会,也不是布置任务。”他笑着坐下,“咱们今天就是聊聊——你们觉得,咱们厂的文化是什么样的?有没有什么是你们特别认同的?或者,有没有什么是你们觉得可以改进的?”
会议室里一时静了片刻,然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举手了:“我觉得吧,咱们厂的人挺实在的。干活不偷懒,遇到问题也愿意一起想办法解决。但有时候……好像少了点激情?”
“激情?”刘好仃挑眉,“怎么说?”
“比如,有时候我们会觉得,努力工作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,而不是为了共同的目标。”小伙子顿了顿,“如果有一种归属感,可能大家就会更有动力了吧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,在笔记本上记下“归属感”。
接着,另一个中年员工开口了:“我倒是觉得,咱们厂的规矩太多,条条框框压得人喘不过气。其实很多老规矩早就不适用了,但还在沿用。”
“嗯,这是个问题。”刘好仃看着他,“你希望什么样的改变?”
“我希望,制度能更人性化一点,同时也能保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传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