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早上一到办公室,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1987年的老照片摊在桌上。阳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,在照片上划出一道金边,模糊的人影像是要活过来似的。
“李娟,这照片你真没贴?”他问刚进门的她。
“我发誓!”李娟举手,“我还以为是你怀旧情怀发作。”
刘好仃没接话,只是盯着照片看了好一会儿,然后收进抽屉里。他知道现在不是追忆过去的时候,眼前摆着更紧要的事——文化激励机制得尽快落地了。
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,人事部、车间主任、班组长代表都有。桌子上堆着几份各部门交上来的事迹材料,乱七八糟,有的写成检讨书格式,有的干脆只写了“表现不错”四个字。
“这哪行。”刘好仃翻了几页,眉头都快拧成疙瘩,“咱是要评榜样,不是搞抽象艺术。”
他清了清嗓子:“大家辛苦了,不过咱们得有个统一标准,不然评出来谁服气?”
会议室安静下来,几个车间主任互相看了看,有人低声嘀咕:“又来这套。”
刘好仃没理他们,直接拿出昨晚和李娟一起整理好的《文化践行行为分类表》。“看好了,这是初步标准:主动分享经验、遵守安全规范、帮助新人、积极反馈问题……这些才是我们文化的体现。”
有人举手:“那如果有人干得多错得多呢?”
“那就鼓励他改错。”刘好仃笑着回,“文化不是要求完美,而是让人愿意做得更好。”
接下来几天,人事部开始加班加点整理事迹材料,刘好仃亲自下车间走访,听员工讲身边的故事。有次他听到一个年轻技工说起自己刚入职时摔坏了一块玻璃,王师傅不但没骂他,还教他怎么稳住手劲。
“这事我记得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当时王师傅还说了一句什么?”
“他说,‘玻璃是死的,人是活的,别怕它,就当它是你的镜子’。”
刘好仃笑了:“这话够资格放进文化手册。”
到了公布奖励规则那天,刘好仃特意选了个午休时间开班组代表会议。会场不大,但坐满了人,还有几个老员工搬着椅子挤在门口。
“我知道你们心里有疑问。”刘好仃站在前面,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文件,“有人说文化激励是空头支票,我说,不是。”
他翻开第一页:“‘月度文化之星’每月评选一次,获奖者将获得荣誉证书、奖金,还有优先晋升资格。这不是虚的,是实打实的认可。”
底下有人小声嘀咕:“要是有人造假怎么办?”
刘好仃听到了,转头看向提问的人:“诚实,是我们文化中最基本的一环。如果你举报别人造假,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。”
现场安静了一下,随后响起一阵掌声。
表彰仪式定在第三周的周五下午,场地原本安排在培训室,结果临时接到通知,那边要用来开会。刘好仃皱眉想了几秒,一拍大腿:“食堂!”
于是当天中午,厂区食堂被布置成了表彰现场。墙上拉了横幅,写着“首月文化之星表彰大会”,背景板上贴着入选员工的照片和简短事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