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主任沉默了一会儿,点了点头。
下午三点,刘好仃接到行政主管小王的电话。
“刘哥,北线生产线那边把文化标语撕了。”
“为啥?”
“说是影响操作,怕被机器卷进去。”
刘好仃挂了电话,拿了新的标语纸就往车间走。
到了现场,果然看见地上散落着几张标语纸,上面写着“透明·坚韧·共筑未来”“团结协作,品质至上”。
“谁决定撕的?”他问正在操作台旁的班组长。
“是我。”那人有点紧张,“不是故意破坏,是担心安全问题。”
“安全当然重要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但你可以换个方式贴,比如离设备远一点,或者用胶带固定牢一点。”
他蹲下来捡起一张标语纸,“这些不是摆设,是提醒。就像你们每天检查设备一样,也是一种习惯。”
说着,他走到旁边空墙处,掏出工具开始重新张贴。
“来帮忙啊。”他回头招呼几个人。
几个年轻工人迟疑了一下,还是走了过来。
“这边扶住,那边压平。”刘好仃指挥着,“对,就是这样。”
不一会儿,标语重新贴好了,整齐又牢固。
“以后遇到类似问题,别急着撕。”刘好仃拍了拍手上的灰,“可以提建议,也可以改方法,但不能直接否定。”
那位班组长点点头,“明白了。”
“另外。”刘好仃转身朝众人说道,“从下周开始,每个车间都要设‘文化监督员’,轮流值岗,负责检查这些标识是否完好,有没有需要更新的内容。”
“还要安排人专门管这个?”有人嘟囔。
“这不是负担。”刘好仃笑了,“这是责任。谁当过监督员,谁就知道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,是刻在心里的。”
傍晚下班前,刘好仃在办公室里翻看当天的记录。
小王推门进来,“刘哥,我把文化手册初稿整理出来了,要不要加一页关于‘文化监督员’的说明?”
“加上吧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这事得制度化。”
“还有件事。”小王犹豫了一下,“那个划掉的名字,真的不考虑调回来吗?”
刘好仃看了眼名单上那个被划掉的笔迹,“他当时违反规定,就得承担后果。但只要愿意改,机会一直都在。”
窗外,夕阳把厂区染成一片金黄。
远处的北侧铁门依旧半掩着,锈迹斑斑,封条已经模糊不清。
“回头找人问问那扇门的事。”刘好仃忽然说。
“嗯?”
“我想不起那是哪年封的了。”他喃喃道,“但总觉得里面藏着点什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