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站在晨会的铁皮棚下,手里拿着一沓纸。天刚亮,风里还带着夜里的凉意,几个老员工缩着脖子靠在墙边,眼神有点飘。
“今天讲点实在的。”他开口,声音不大,但足够让前排的人听见,“企业文化不是贴几句话就完事了。”
有人小声嘀咕:“说得像真有用似的。”
刘好仃没搭理那句牢骚,而是翻开手里的报表,“上个月,二车间三班的废品率比平均低了1.8%,出勤率高出5%。知道为什么吗?”
没人回答。
他扬了扬手里的纸,“他们每天开班前会,先说‘安全第一、协作为本’,然后才开工。这不是口号,是习惯。”
后排一个年轻工人忍不住问:“那跟文化有啥关系?”
“你上班第一天,是不是有人告诉你怎么戴手套、怎么站位?”刘好仃反问,“那些都是规矩,可规矩久了就成了习惯,习惯多了,就是文化。”
这回没人再说话了。
“我再说个事。”刘好仃顿了顿,“上周有个客户来参观,走的时候说了一句——‘你们厂子看着旧,但感觉挺有温度。’”
人群里有人笑,“咱这连空调都舍不得装,哪来的温度?”
“温度不是空调吹出来的。”刘好仃指了指墙上新贴的文化标语,“是人和人之间互相照应、互相提醒、互相担责。”
这句话说完,现场安静了几秒。
“行了,散会吧。”刘好仃把纸收起来,“该干嘛干嘛去。”
人们三三两两地散开,几个老员工还在低声议论。
“你说这些真能改变啥?”一个矮个子中年工冲旁边人撇嘴。
“至少人家说了点咱们听得懂的话。”对方回了一句,“不像以前那些培训,光喊口号。”
中午饭点,刘好仃在食堂碰到了几个车间主任。
“刘哥,你说要把文化执行情况纳入考核?”一个姓陈的主任皱眉,“这不是多此一举吗?我们这儿抓生产还来不及。”
“我不是要你们加活。”刘好仃夹了一筷子青菜,“我是想让大家明白,文化不是软指标,是硬道理。”
“怎么说?”
“你们看客户怎么说的?‘有温度’。”刘好仃放下筷子,“客户愿意来、愿意合作,是因为觉得我们靠谱、守规矩、讲信用。这些不是虚的,是实打实的竞争力。”
陈主任低头扒饭,没接话。
“这样吧。”刘好仃拿出手机,“我放段视频给你们看看。”
屏幕上是上周客户来访的画面,镜头扫过文化墙、员工互动、还有晨会上大家主动发言的样子。
“你们听听这个客户说什么。”刘好仃点开音量。
“……整个工厂虽然不算先进,但看得出来管理有序,员工之间配合默契,企业文化氛围让我印象深刻。”画面里的客户笑着竖起大拇指,“这样的企业,让人放心。”
视频结束,食堂里只剩碗筷碰撞的声音。
“你看,不是没人看到。”刘好仃轻声道,“咱们做的是玻璃,透亮的材料,就得干得透亮的事。”
陈主任终于开口:“那绩效考核这块儿,你怎么打算的?”
“很简单。”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张表格,“每季度评选‘文化践行班组’,标准就是:协作度高、问题反馈及时、员工满意度高。”
“听起来像搞评比。”
“不是评比,是引导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你们作为管理者,也得带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