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笼罩着速生杨林,赵铁柱正在给新扦插的幼苗浇水,腰间的铜铃突然响起。他抄起挂在泡桐树上的摇把子电话,听筒里传来林晓急促的声音:"赵大哥!省外贸局来电,要求《八仙过海》系列进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献礼展!"
铁柱握着听筒的手微微发抖,望向远处正在给《龙生九子》补漆的张兴国老师傅。老人的白褂子被晨露打湿,刻刀在龙鳞纹上划出细密的沙沙声,仿佛在雕刻时光的年轮。
十点整,仓库里摆开两张工作台。赵铁柱带着三顺子等年轻人调试电动雕刻机,张兴国老师傅则带着老匠人们用传统刻刀精修细节。
"柱子,电动工具虽然快,但缺少了手泽。"老师傅突然开口,"当年在故宫修《大禹治水》玉山,我师傅说过..."他的刻刀在汉钟离的芭蕉叶上划出一道极细的波浪线,"真正的匠作,要让木头记得雕刻者的温度。"
三顺子不服气地按下电动雕刻机开关,钻头在何仙姑的荷花上飞速旋转。突然,木料发出脆响,荷花瓣断成两截。张兴国老师傅默默递过一把薄刃刻刀:"试试这个——用你的心跳来控制下刀节奏。"
正午,晒谷场上飘来阵阵饭香。李铁蛋抱着账本蹲在槐树荫下:"柱子,献礼展要求作品必须体现'工农兵结合'主题。"话音未落,王虎子扛着两捆速生杨木撞进院门:"柱子哥!老林场新到的红松全被征调去修水库了!"
仓库里炸开了锅。三顺子急得直跺脚:"离进京只剩三天,这可咋办?"赵铁柱却盯着张兴国老师傅工具箱里的《故宫修缮日志》,突然想起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设时,曾用速生杨替代红木的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