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刚放下碗,赵杞中便走了过来,油腻的大手在他肩膀上不轻不重地一拍,差点让韩斌一个趔趄。“吃饱了?有力气了?”赵杞中笑眯眯的,眼神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,“孩儿啊,白长这么大个子,总不能光会挑担子卖汤吧?连个油条都不会炸,包子都捏不圆,以后咋混饭吃?今儿个哪也别去了,跟着你王伯、李婶,好好学点手上功夫!”
韩斌脸一红,连忙点头:“是,赵叔,我学!”
王伯,一个沉默寡言却臂力惊人的汉子,是店里炸油条、麻花等油炸面点的“掌勺将军”。他指了指角落里一大块已经醒发好、表面光滑油润的面团,又指了指旁边一口深腹大铁锅,锅里小半锅清亮的菜籽油正被炉火舔舐着,微微冒出青烟。
“看好了,小子。”王伯声音低沉,带着浓重的汴梁口音。他抄起一把锋利的切面刀,从大面团上切下长长一条,动作快如闪电。那面团在他宽厚粗糙的手掌下,像听话的软泥。他并不用擀面杖,而是直接用手掌快速地将长条面团压扁、抻长,动作流畅得如同呼吸。接着,他拿起另一把稍窄的刀,手腕灵活地抖动,只听“哒哒哒”一阵急促而富有韵律的轻响,那长条面片瞬间被切成几十条一指宽、两指长的均匀面坯。
韩斌看得眼花缭乱,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蕴含着惊人的手速、力量和精准度。他试着模仿,拿起刀切下一块面团。面团在他手里却显得格外不听话,软塌塌的,用力压扁时厚薄不均,抻长时又容易断裂。切面坯更是灾难,要么宽窄不一,要么切歪了。
“别急,手要稳,心要定。”王伯难得开口指点,“手腕放松,用巧劲儿,不是蛮力。眼睛盯着刀口,下刀要快、准、匀。”他示范着那独特的“压-抻”手法,手掌边缘微微发力,指腹轻巧地带着面团延伸,像是在弹奏一首无声的节奏。
韩斌深吸一口气,调动起精神力量。流水不争境的“顺应自然”意念流淌,他尝试放松紧绷的手臂和手腕,不再和面团对抗,而是去感受它的弹性和延展性。儒家的“格物致知”让他专注观察面团的状态和王伯发力的微妙角度。渐渐地,他切出的面坯虽然还远不如王伯的整齐划一,但总算有了点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