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环已经打开了笔记本电脑,屏幕上跳出工作室的平面图,是他中午根据她发的视频画的。他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,把几个黄色方块拖到天花板位置:“传统照明只算照度,不管光的矢量方向。你拉坯时需要垂直向下的主光抵消轮盘转动的阴影,上釉时需要45度角的侧光看清釉料的流动,而观察窑变效果,最好是模拟北方天光的漫反射。”
他说话时,夕阳正一点点从烟囱后沉下去,工作室里的光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暗淡。郭静忽然发现,他的侧脸在渐暗的光里形成奇妙的层次——眉骨的线条像他设计图上精准的承重墙,而睫毛投在眼下的阴影,却软得像她揉了千百遍的熟泥。
“这需要建筑光学模拟系统。”赵环调出一个复杂的界面,屏幕上瞬间布满细密的网格,“输入空间尺寸、材料反射率、光源参数,就能算出每个点的光强分布。”他指着屏幕角落跳出的三维模型,“就像给光线画施工图。”
郭静看着那些跳动的数据流,忽然想起自己烧窑时记的笔记——窑温每升高10度,釉料的发色就会有细微变化,她总是在笔记本上画满波浪线,标注“此时像夕阳融在水里”“此处似晨雾漫过青石”。她的“参数”是感性的比喻,而他的参数,是冰冷的数字。
“但光不只是数字。”她伸手碰了碰屏幕上模拟出的光斑,“就像我捏陶,手感比卡尺更准。”上周她帮他校对模型的比例,明明尺子量着分毫不差,她却总觉得某个转角“太硬”,后来他果然在那个位置做了0.5度的圆弧修正。
赵环的指尖在键盘上顿了顿。窗外最后一缕阳光掠过他的发梢,在屏幕上投下细小的光斑。他调出另一组数据,这次的模拟图里,光线不再是单调的白色,而是带着微妙的色彩渐变:“我加了光谱分析模块,这里用的是莫奈画室的光线参数。”他指着模型里工作台的位置,“上午九点的光,带点香槟色,适合拉坯;下午三点掺了点蔷薇色,上釉时能看清色彩层次;晚上用模拟天光的混合光源,色温5200K,显色指数97——接近你在画廊看那幅星夜春水图的光线。”
郭静的呼吸忽然轻了。她想起画廊初见时,他站在那幅画前,说光线穿过玻璃时会发生2.3%的折射,而她当时只觉得,画里的星光像落在他睫毛上的碎钻。原来那些让她心动的瞬间,都藏着他早已深谙的光学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