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悉尼湾的蒸汽起重机正将秘鲁银砂吊上码头,陈帆盯着测银仪的指针微微跳动——这批银砂纯度比前次高出两成,显然安第斯山脉的印第安矿工已掌握了“重选法”。他让人将银砂送进新建成的精炼炉,炉体用本地铁矿铸造,烧的是澳洲褐煤,烟囱里喷出的黑烟与远处海面上的帆影交织成网。“北境的铁轨靠山西焦煤,南美的银矿靠澳洲熔炉,这才叫四海联动。”陈帆对身旁的澳洲总局官员说,手里捏着刚收到的电报,字迹透过蒸汽熏黑的纸页透着清晰:“西班牙人想参股精炼炉,只许用粮食、木材抵股,拒收白银。”
秘鲁矿场传来的技术回响已在此落地生根。印第安部落用大明传授的碎矿、筛选技术提升银矿品质,而这些高纯度银砂只有送到澳洲精炼,才能铸成符合标准的银币或龙票铜丝网。这种“上游采矿、中游精炼、下游流通”的链条,让西班牙人即便想单独开采,也绕不开澳洲的技术壁垒。利马总督派来的使者刚到悉尼湾,就被码头的景象震住:蒸汽锤将银锭锻造成龙票胚料的叮当声、测银仪的电流滋滋声、各国商人用混杂语言讨价还价的喧闹声,汇成一股让人心慌的活力。
西班牙人的“参股提议”藏着算计。他们想通过入股掌握精炼技术,却不愿拿出真金白银,只愿用秘鲁的玉米、木材抵扣。陈帆按既定章程回应:“可以参股,但需派印第安工匠参与精炼——你们的人能学,他们也能学。”使者脸色骤变,他知道印第安人若掌握精炼技术,西班牙的“银矿垄断”就彻底成了空谈。僵持三日,对方最终妥协:用二十船玉米换得10%股份,且不得接触核心的“电解精炼”工序。
澳洲的产业链扩张不止于银矿。陈帆按“以矿带农、以农促商”的思路,在码头周边开辟了“跨洲农庄”,用秘鲁玉米做种子,用大明的蒸汽犁耕种,收获的粮食一半供应矿场,一半装船运往秘鲁——正好解决印第安部落的粮荒。农庄里的灌溉系统用的是巴拿马运来的橡胶水管,抽水机则是北境淘汰的旧型号,经格物司改造后更耐潮湿。“废物到了澳洲,换个用法就成了宝贝。”农庄管事笑着说,手里的账本记着:每斤玉米的种植成本,比从大明运输低三成。
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介入让博弈更复杂。他们看到澳洲的精炼利润丰厚,提出用印度棉布交换精炼配额,却被陈帆拒绝:“棉布我们有江南的,要换就用北美皮毛——印第安人需要御寒的皮子。”这个要求戳中了英国的软肋——他们在北美的皮毛贸易正被法国挤压。最终,英国同意每月供应五百张海狸皮,换取精炼炉的优先使用权,而这些皮毛转手就被装上开往秘鲁的船,成了安抚安第斯山脉印第安部落的重要物资。
土着的融入是澳洲独有的难题。陈帆借鉴北境“蒙汉学堂”的模式,在悉尼湾办了“四海学堂”,教土着少年算术、码头管理,甚至简单的蒸汽设备维修。某个叫“库卡”的土着青年学会操作蒸汽起重机后,成了码头的明星,他的族人用袋鼠皮换来了第一台铁犁,在农庄旁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耕地。“他们不是来抢土地的,是来教我们种更多粮食的。”库卡的父亲在部落大会上说,这番话让不少原本敌视的部落放下了长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