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了望筒有着约三十倍的远望距离,能够让守军清晰地观察远方的动静,为棱堡的防御增添了一份可靠的保障。
韩赞周对棱堡的结构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。
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,他认为可以设立预制件流水线,采用分拆式制作的方法来提高建造效率。
按照计划,每百人一组,总共需要二十组工人。
在合理的分工和协作下,大约十天就能够预制出一座棱堡。
这种预制件的方式,不仅能够加快建造速度,还能保证各个部件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。
应皇帝的口谕,韩赞周迅速组织人手,紧锣密鼓地开展棱堡的预制工作。
对于棱堡内部居住区,他没有进行预制处理。
考虑到居住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,他打算使用木制房屋,并以钢架作为支撑结构。
这样既可以满足居住的需求,又能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和改造。
然而,韩赞周的任务远不止于此。
除了预制棱堡,他还肩负着预制桥梁和铺设轨道的重任。
同时,他还要熟悉工坊装配的各项流程,确保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、高效运转。
一万八千名太监被分成了许多支队伍,同时在多个工作项目上展开作业。
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,锤子敲击声、机器轰鸣声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一曲大明建设的奋进之歌。
原先共带来两万余人,除了建工工坊里的一万八千人。
还有,一千五百人被编入蓄塘队伍,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挖掘和建设蓄塘。
另有八百二十人接受了水性训练,他们将成为海上补给船的船员。
在茫茫大海上,这些训练有素的人员将承担起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的重要使命。
在韩赞周的统筹安排下,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虽然任务艰巨,但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和热情。
他们深知,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,这项工程不仅关乎大明的边防安全,更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座座预制好的棱堡、桥梁将在大地上拔地而起,轨道也将如巨龙般蜿蜒伸展,为大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在轨道尚未铸造铺设完成的当下,一群大匠正全神贯注地研究轨车装载车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