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,枕木的制作却让众人颇为难受。
烟墨不够,需要使用替代品。
好在枕木的要求相对容易满足,无非就是防腐、防蛀、防火、防水。
露天木台早在千年以前就有成熟的处理办法;
况且秦驰道的圆木到了卫青征匈奴时依然能使用,其圆木处理方法流传了下来。
众人略一思索,决定采用传统的处理方法,对枕木进行防腐防蛀防火防水处理。
而焦炭渣也不够,经过一番讨论,大家决定使用碎石打底。
铺设钢轨地基的意见很快统一了。
陈大匠将方案交给韩赞周,详细地向他说明。
先铺设出地基,路线就从轨车工坊到研究院,三十里的距离正好合适。
这条路线不仅能够满足轨车试验的需求,还能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更方便地参与到轨车的改进工作中来。
韩赞周听完方案,点了点头,开始安排人手准备材料和工具。
工坊里的人们又忙碌了起来,有的去寻找碎石,有的去准备制作枕木的材料,整个工坊再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尽管前方还有很多困难,但众人都充满了信心,他们相信,只要齐心协力;
轨车的轨道一定能够顺利铺设,轨车也一定能够早日驶上这四十里的试验路线。
朱有建看着复刻清晰且参数标注完备的轨道图纸,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。
他深知,这些图纸承载着轨车发展的希望,是未来交通变革的关键所在。
随后,他果断下令,皇庄所有炼钢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全都集中精力炼制轨道所需的钢材。
随着这一指令的下达,整个皇庄的炼钢炉迅速运转起来,仿佛在宣告着轨车时代的即将到来。
朱有建心情大好,哼着小曲儿回到西苑。
他怀中抱着心爱的猫儿,轻轻抚摸着它柔软的毛发,猫儿舒服地眯起眼睛,发出欢快的叫声。
突然,猫儿叫了一长段,那声音清脆而悠长。
朱有建半猜半闷,有些摸不着头脑,他隐约觉得猫儿似乎在表达着什么意思,大致好像是“遇到高山阻道能绕过去吗” 。
当然,他也只是猜测,不确定猫儿是否真有这层意思,但他心里却也正琢磨着类似的问题。
回到西苑后,朱有建立刻召集曹化淳和方正化前来商议。
他假设前方出现一座大山横亘在轨车行驶的路线上,问道:
“若遇此山,需弄出通道来,且要求与地面平齐,诸位可有良策?”
方正化不假思索地说道:
“炸山!
直接用震天雷将山炸开,开辟出一条通道,简单直接。”
他的想法很粗暴,认为这是解决高山阻道最有效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