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接过话:“新增两个奖:一个是‘创新突破奖’,只要你敢想、敢试,哪怕失败了,只要思路有价值,公司就给你掌声和奖金;另一个是‘团队共进奖’,奖励那些不抢功、肯搭桥的组合。”
有人举手:“那标准是什么?是不是必须做出大成果才能参评?”
“不是。”她摇头,“上周市场部的小林,主动帮研发整理用户反馈模板,节省了三天时间。这种事,过去可能没人注意。但从现在起,这类协作会被记录、被提名、被公开表扬。”
台下响起轻笑声,紧绷的气氛松动了一角。
“我们不要‘沉默的螺丝钉’。”顾逸尘接道,“我们要的是‘会发光的齿轮’——每个位置都重要,每份努力都看得见。”
短暂的安静后,掌声从后排响起,迅速蔓延开来。
会议尾声,一位年轻工程师站起来,声音不大却清晰:“我有个想法……关于记忆模块的语音唤醒逻辑,能不能加入情绪阈值判断?比如用户连续三天情绪低落,系统自动推送一句定制鼓励?”
全场目光集中在他身上。
洛倾颜笑了:“这个方向很好。你可以提交方案,参与下个月的创新奖评选。”
年轻人点头坐下,手指不自觉地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勾。
散会后,洛倾颜和顾逸尘在走廊短暂停留。透过玻璃,他们看见几个员工围在一起讨论,有人掏出手机翻记录,有人已经在白板上画草图。
“你看。”她轻声说,“火点着了。”
他望着那群人,目光温和:“以前我觉得,管理靠制度。现在才明白,人心才是最大的变量。”
接下来几天,办公室的节奏悄然变化。茶水间多了讨论声,午休时有人抱着电脑改方案,连行政部都主动发起“办公环境优化提案”活动。
洛倾颜每天查看激励反馈表,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真正激发行动的,往往不是奖金数额,而是“被提名”的通知。一条系统消息,一句公开肯定,就能让一个人连续加班三天毫无怨言。
她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人不怕累,怕被忽略。”
某天傍晚,她路过研发区,听见两名工程师在争论算法逻辑。正想绕开,其中一人忽然说:“算了,别吵了,明天还要交创新奖初筛材料,得赶在截止前上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