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笔水晶忽闪了一下,像是被这句话轻轻撞动。
她低头,在便签纸上写下第一版口号:“智能,始于共情。”
顾逸尘扫了一眼,摇头:“太学术。”
她又写:“你的焦虑,它都懂。”
“像心理热线。”他嘴角微扯。
“快,不是终点;懂,才是开始。”
他稍顿:“接近了。”
她闭了闭眼,脑海中浮现出刚才水晶映出的情绪波纹——他在签字那一刻,心跳加速的源头,不是风险,而是某种久违的笃定。像是终于做了一件“真正想做的事”。
她提笔,写下五个字。
“懂你,不止于快。”
笔尖落定,水晶骤然亮起,光晕在纸面晕开一圈柔和的粉。
顾逸尘凝视着那行字,良久,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:“就它了。”
她没笑,只是轻轻将便签纸推到他面前。他没接,而是伸手,将纸折了两折,收进西装内袋。
动作自然,却像一种无声的确认。
“接下来呢?”他问。
“找故事。”她说,“真实的用户瞬间。不是我们选的,是他们自己愿意讲的。”
“怎么找?”
“用系统内置的‘情绪反馈入口’。”她解释,“当用户连续三次深夜登录、操作延迟超过阈值、或主动点击‘需要帮助’却未接通人工时,系统自动弹出一个轻量问卷:‘那一刻,你在担心什么?’”
他挑眉:“自愿填写率不会高。”
“所以我们不强求。”她点头,“但只要有人写,我们就把它变成声音。一段录音,一句留言,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停顿——都是‘被懂得’的证据。”
他靠回椅背,手指轻敲扶手:“传播呢?”
“不做硬广。”她摇头,“我们做‘听见计划’。把收集到的声音,剪成三十秒的音频片段,不加背景音乐,不加修饰,只保留原声。凌晨投放,在通勤电台、播客间隙、甚至电梯广告屏上,突然响起一个陌生人的声音:‘那天我快哭了,但它回了我一句……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