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洒在院落里,我站在作坊门口,看着那台刚刚安装好的绿色加工设备发怔。它看起来和普通磨坊的机器没什么两样,但系统提示说这是最新解锁的“绿色加工技术”,能最大程度保留谷物的营养成分,同时避免重金属污染和添加剂残留。
顾柏舟正在调试设备的运转情况,他回头看了我一眼,“你确定这个不会影响口感?隔壁王婶说她家媳妇儿吃不惯太清淡的大米。”
我笑了笑,“这正是我要解决的问题。”
自从上一季绿色种植初见成效后,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。现在,系统终于给了我新的工具——绿色加工技术。但要真正落地,却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第一步就是能量值。
系统提示需要完成一个紧急任务才能解锁完整的加工流程。我立刻想到刚收割的一批灵泉水稻,这批大米品质极佳,颗粒饱满、香气浓郁,正好可以作为试销产品。
当天下午,我就带着几袋新米赶往镇上的集市。李商人听说后亲自赶来,当场下了订单,并且愿意以高出市价三成的价格收购。这一单不仅让我顺利完成了系统任务,还一次性赚到了不少银钱。
回到村里时,天已经快黑了。我在系统界面确认加工模块完全解锁,目光却被下方一个未激活的选项吸引住了——“深加工风味组合”。时间戳显示:“未来可用”。
我合上系统面板,心中有些激动。也许,未来的路会更宽广。
第二天一早,我便开始着手改造作坊。
老作坊原本是用作晒粮和粗加工的,空间有限,设备陈旧。为了引入绿色加工流程,我不得不重新规划布局。林婶和其他几位年长的村民围在一旁,脸上写满了怀疑。
“这机器真的靠谱?”王大叔摸着那台不锈钢设备,“我们以前都是靠手搓脚踩,哪来这么多讲究。”
我笑着请他们坐下,“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。所以我准备了两种样品,请你们先尝尝看。”
我拿出传统工艺加工的大米和新方法处理后的米分别煮了一锅饭。前者香气扑鼻,后者则色泽自然、入口回甘。
“味道不一样。”林婶嚼了一口,皱眉,“好像少了点劲道。”
我点头,“确实不同,但它更健康,更适合长期食用。而且……”我端起另一碗米饭,“这锅饭吃下去不会觉得口干舌燥,也不会有油腻感。”
几位老人面面相觑,最后还是王大叔点了点头,“行吧,咱们试试。”
作坊很快被分成了三个区域:原料区、加工区和成品包装区。我还特意留下了一些传统的石碾子和木筛,供那些还不习惯新设备的人使用。
一切准备就绪后,迎来了第一次正式加工。
第一批大米经过清洗、去壳、分级、低温烘干等多个步骤,最终被装进干净的麻布袋里。整个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,甚至连水都用了从山涧引来的活水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