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春,徐州,彭城。
春雷滚滚,惊醒了蛰伏一冬的徐州大地。淅淅沥沥的春雨,如同天降的甘霖,滋润着刚刚经历过战火与寒冬双重考验的田野。在林凡雷厉风行的新政推动下,彭城内外,乃至整个徐州的核心郡县,都开始焕发出一种与往昔截然不同的生机与活力。
均田令的春风,吹散了笼罩在无数贫苦农户心头长达数代人的阴霾。他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,虽然可能只是几亩薄田,但那份沉甸甸的田契,却承载着他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。在格物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他们学会了使用更省力的曲辕犁深耕细作,学会了利用水车灌溉干涸的土地,更学会了将那些曾经被视为“杂草”的绿肥翻入土中,以滋养地力。当看到那些被林凡称为“仙薯”、“玉麦”的高产作物种子,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下,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之时,他们黝黑的脸庞上,绽放出的是最质朴也最真挚的笑容。
“工商促进法”的推行,则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徐州沉寂已久的商业活力。那些曾经因苛捐杂税和豪强垄断而步履维艰的小商贩、手工业者,如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。官府不仅大幅减免了他们的税负,更设立了专门的“工商促进司”,为他们提供低息贷款、技术指导,甚至还组织了定期的集市和商贸交流活动。彭城的街头巷尾,再次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、捶打声、纺织声,那些曾经因战乱而废弃的店铺,也重新挂上了崭新的招牌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而“格物兴科条令”,更是如同在徐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投下了一颗思想启蒙的火种。林凡下令,在彭城及各主要郡县,仿照冀州模式,设立“启蒙学堂”,招收适龄孩童,无论男女贵贱,皆可免费入学,学习简化的“仙授文字”、基础的算术以及格物常识。他还从格物院抽调了一批掌握了新技术的工匠和学者,在各地巡回演讲,演示各种新奇实用的“仙家器物”,如能日行数百里的“自行车”、能自行研磨谷物的“水力磨坊”、以及能有效防治疫病的“消毒药皂”等等。
这些超越时代的科技与理念,如同春雨般,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徐州百姓的思想观念,也让他们对林凡这位“仙师州牧”的崇敬与信赖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然而,在这片看似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,一股股或明或暗的汹涌暗流,却从未停歇过它们的搅动。
彭城太守府,议事厅内,气氛依旧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凝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