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璃的心音铃,如今常挂在万魂谷与半味谷的味脉节点上。铃音顺着味脉流淌,让双谷的风都带着调子:万魂谷的风里有半味谷的稻香,吹得灵草更茂;半味谷的风里有万魂谷的灵草气,让稻麦更实。有天,个在万魂谷徘徊百年的老守味灵,听完铃音突然消散,化作颗饱满的谷粒,落在生息田里——那是它生前种的最后一季稻,如今终于结了穗。
文曲星的《三界味经》被抄了无数份,顺着味脉传到三界。凡世的学堂用它教孩童“和味之道”,魔界的军营拿它讲“共生之理”,妖界的洞府凭它悟“相融之趣”,天宫的藏经阁将它列为“治世要典”。只是经卷的最后,文曲星特意加了句:“纸上学来终觉浅,要知味,需亲尝——尝一口他人的苦,品一味他乡的甜,方懂‘和’字重千斤。”
深秋的夜里,半味谷与万魂谷的味脉突然亮起,像两条发光的河。阿青站在双谷中间的界碑旁,看着万魂谷的守味灵与半味谷的生灵隔着味脉挥手,手里都举着盛满双谷酿的碗。林七和姜瑶光并肩站在半味谷的祭台上,阿木与老铁匠在渗香锅前添柴,雪璃的心音铃在风里唱着柔和的调子,文曲星则在记声墙前,把这一夜的景象刻进冰里。
“你看这味脉,”林七望着万魂谷的方向,那里的灯火与半味谷的星光连成一片,“原是用来分隔三界的墙,如今却成了最宽的路。”姜瑶光握住他的手,星盘在两人掌心转着,光纹里的双谷,早已分不清哪是万魂,哪是半味,只看到一片连着的绿,绿里飘着永不散的烟火气。
风穿过双谷,带着同心糕的甜、双谷酿的醇、岁月汤的暖,漫向三界的每个角落。在那里,味脉结的缘还在生长,守味灵护着的田还在丰收,而那口永远煮着汤的渗香锅,还在咕嘟咕嘟地熬着,锅里的味换了一季又一季,却始终带着一股不变的热乎气,像在说:只要两心相依,两味相融,再远的路,也能熬成家门口的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