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到兴起时,阿明领着她们去路边的馕坑——土黄色的圆形馕坑嵌在沙地里,维吾尔族大叔正把揉好的馕饼贴在坑壁上,木柄上的面团带着新鲜的麦香,「啪」地一声贴在灼烫的坑壁上,边缘立刻泛起金黄的焦边。李可佳蹲在馕坑旁,看大叔往饼面上撒孜然与洋葱碎,热气混着麦香涌出来,把她的棉麻裙摆都熏得暖了。
「以前丝绸之路的商队,就靠馕和酥油走完整条古道。」大叔擦着手笑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塔里木的阳光,「馕能放半个月,酥油抗寒,走到哪里都饿不着。」他忽然指着李可佳手里的西藏酥油,「你们带的酥油是牦牛的吧?我们新疆的酥油多是羊奶做的,味道更淡些,但配馕都一样——吃饱了,路才能走得远。」
骆梓淇举起相机,镜头里的馕坑火塘映红了所有人的脸:李可佳学着大叔的样子把馕饼贴在坑壁上,指尖被热气烘得发红,却舍不得移开;阿明抱着西瓜蹲在旁边,刀切开瓜皮的「咔嚓」声混着馕坑的「滋滋」响,构成了公路边最动人的烟火气。远处的昆仑山脉在热浪里若隐若现,山脚下的胡杨林刚冒出新叶,像给盆地边缘镶了道金色的边。
四、零公里处的「旅程注脚」
当新烤的玫瑰花馕出炉时,暮色正给昆仑山脉镀上金边。李可佳把热馕撕成小块,分给阿明和馕坑大叔,酥油在高温下融化成透明的油珠,渗进馕的每一道纹路,咬开时,玫瑰花瓣的甜香混着酥油的奶香,还有麦壳的焦脆,在舌尖绽开成一朵流动的花。「这口馕,是叶城给我们的『入疆糖』。」她笑着说,指尖蹭到馕面上的芝麻,「就像西藏的甜茶是八廓街的钥匙,新疆的馕,大概是打开盆地故事的锁。」
骆梓淇把相机里的视频素材拖进时间轴,最动人的片段是食材交换的瞬间:李可佳的手递出西藏奶渣,阿明的手递来新疆巴旦木,两只手在零公里碑前交叠,背后的「219国道起点」字样刚好落在画面中央。字幕慢慢浮现:「从高原到盆地,变的是海拔与气候,不变的是人与土地的默契——用食物打招呼,用味道说你好。」
五、晚风里的「味觉迁徙」
离开零公里碑时,馕坑大叔往她们的帆布包里塞了两个热馕:「路上吃,凉了用炉火烤烤,跟刚出炉的一个味。」李可佳抱着馕,指尖触到饼面的温度——那是盆地阳光的余温,混着馕坑火塘的热,像块会发热的石头,焐在掌心。骆梓淇回头望,零公里碑在暮色里渐渐模糊,唯有馕坑的火光还在跳,像颗落在公路边的星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