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巷口微光的「掸面序章」
·三月十六的凌晨六点,户部巷的青石板还凝着夜露,热干面摊的煤炉腾起第一缕白烟,把晨雾染成了浅灰色。李可佳裹着牛仔外套蹲在矮凳上,看老板陈师傅「啪」地抖开一挂碱水面——面条在沸水里翻涌三秒,捞起后甩进竹筛,手腕翻转间,水珠呈弧线溅在青石板上,像给清晨的寂静,敲出了节奏感的鼓点。
「掸面要快,三起三落,面才劲道,」陈师傅的蓝布围裙上印着「老武汉」字样,竹筷在芝麻酱桶里搅出漩涡,「芝麻酱得用石磨现磨,掺点小磨香油,调出来的糊能挂住面,吃起来『裹嘴不腻』。」骆梓淇举着高速相机拍拌面过程:面条与芝麻酱碰撞的瞬间,棕褐色的酱汁像绸带般缠绕住金黄的面,葱花、酸豆角、萝卜干依次撒下,像给这幅「碳水油画」添上点睛的亮色。
「学着点,姑娘,」陈师傅递过竹筷,李可佳指尖刚触到面温,手腕就不自觉地绷紧——面条在碗里打了个转,芝麻酱甩到围裙上,晕开深褐色的圆斑。骆梓淇笑着抓拍她皱眉的样子: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影,鼻尖凑近碗沿嗅香,却被芝麻酱的浓郁呛得轻轻眨眼,身后的煤炉火光,正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,投在「蔡林记热干面」的老牌匾上。
二、案板竹片的「豆皮密码」
午后的阳光穿过户部巷的遮阳棚,在三鲜豆皮摊的铁锅上洒下金斑。李可佳挤在围观的人群里,看王师傅用竹片挑起绿豆米浆——浅灰色的浆汁泼在滚烫的铁锅上,竹片划弧的「沙沙」声里,浆汁瞬间凝成薄如蝉翼的皮,边缘微微卷起,像给铁锅铺了层会呼吸的雾。
「绿豆和大米按三比七泡发,磨浆时得加半勺熟油,皮才透亮,」王师傅往豆皮上码糯米、鲜肉丁、虾仁、香菇,竹片按压的「咚咚」声,混着油锅里的「滋滋」响,「火要匀,手腕要稳,不然皮会破——这手艺,我跟我爹学了十年,光练摊皮就摔破了两百口锅。」
她偷偷掏出小本子记关键词,笔尖刚写下「绿豆米浆→三比七」,就见王师傅快手翻锅——豆皮在空中划出半道弧线,「啪」地落在案板上,糯米粒裹着酱汁闪着光,绿豆皮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绵,瞬间漫过整条巷子。「尝块边角料,」王师傅递过竹片,焦脆的豆皮边咬开时「咔嚓」响,内馅的鲜汁渗进糯米里,尾韵带着胡椒的暖,「以前汉口码头的工人爱吃这口,扛完货来一碗,饱腹又提劲。」
三、石凳午后的「碳水思辨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