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离那次石破天惊的“退票”和更石破天惊的“拒绝加微信”,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月。日子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,最初的剧烈涟漪渐渐平息,水面看似恢复了往日的平静,但只有我自己知道,那石子沉在湖底,硌得心口某个地方,时不时就隐隐作痛。
生活依旧按部就班。白天,我是一家小型文化传媒公司的策划助理,淹没在无穷无尽的PPT、策划案和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争论声中。格子间的日光灯苍白冰冷,敲击键盘的噼啪声是唯一的背景音,仿佛能催眠掉所有不该有的悸动。我把自己埋进一堆枯燥的数据和文字里,试图用工作的琐碎填满大脑的每一个缝隙,把那个穿着深蓝大褂、对着我叫“祖宗”的身影,连同停车场灯光下他伸出的手掌和黯淡下去的眼神,一起打包、压缩、锁进记忆最深的角落。
然而,每当深夜独处,或是某个思绪飘飞的瞬间,那画面总会不受控制地跳出来,清晰得毫发毕现。随之而来的,是更深的懊恼和自我拷问:我到底在坚持什么?一个签名?一张合影?甚至只是一个微信好友位?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,在那一刻,竟然被我那莫名其妙的“规矩感”硬生生推开了。像个固执的、不知好歹的傻瓜。
这种反复的拉扯和懊悔,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底色。
直到那个周五的傍晚。
手机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嗡嗡震动起来,屏幕亮起,显示着一个名字:林小雨。我大学时最铁的闺蜜,也是资深“德云女孩”,正是她当初神通广大搞到了那张二楼前排的票。
“喂?”我接起电话,声音带着加了一天班的疲惫。
“晚晚!江湖救急!十万火急!”小雨的声音像连珠炮一样炸开,背景音嘈杂,似乎在一个很热闹的地方,“还记得我跟你提过,我表姐在‘云鹤剧场’做后勤主管吗?就是德云社演员们常去排练、偶尔也演个小场子的那个地方!”
“嗯,记得。”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。
“今晚他们有个内部排练,好像是为了下周一个小园子专场准备的!结果!临开场前,负责道具的小哥家里突然出急事请假了!人手不够!我表姐抓瞎了!到处打电话摇人!”小雨语速快得像在报菜名,“点名要手脚麻利、脑子清楚、最好还懂点相声门道的!我一听,这不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嘛!我的好晚晚!救命啊!看在我们多年情分上!帮帮忙!一个小时!最多俩小时!完事儿请你吃大餐!米其林三星都行!”
“后台?德云社后台?”我的心跳猛地漏跳了一拍,攥着手机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,指节微微发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