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台那方小小的天地,像一只被无形丝线牵引的风筝,表面看着平和安稳,却总被外界无形的气流裹挟着,忽高忽低。短视频平台掀起的流量风暴,裹挟着巨大的关注和同样巨大的争议,呼啸着席卷了传统曲艺的每一个角落。德云社,这块金字招牌,自然首当其冲。
宣传组承受的压力陡然剧增。王总监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,大会小会开个不停,主题只有一个:如何在守住传统根基的同时,拥抱新媒介,抓住年轻观众的眼球?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,讨论、争吵、推翻、重来,空气里弥漫着焦灼和迷茫。
作为宣传组里对新媒体相对熟悉的一员,我的想法不可避免地偏向“破圈”。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,我提出了一个有些冒险的方案:围绕谢金这位“师爷”级的人物,策划一系列反差感极强的短视频。内容不再是正襟危坐的说教或单纯的舞台展示,而是捕捉他日常练功、后台趣事、甚至是尝试一些轻松网络梗的瞬间,用轻松幽默的方式,展现传统艺人鲜活、接地气的一面。
“比如,”我指着投影上谢金一张沉静看书的抓拍,“我们可以给这张图配上文字:‘师爷今日份养生:保温杯里泡枸杞,线装书里悟人生(结果睡着了)’,或者拍一段他跟着九良学跳最近流行的手指舞,哪怕就比划两下,配上‘震惊!德云社师爷竟被00后带偏画风?’这种标题……”我越说越投入,试图用具体例子描绘出那种打破次元壁的效果。
会议室里一片安静。王总监皱着眉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。其他同事表情各异,有皱眉沉思的,有眼神放光的,也有明显不以为然的。
“想法…很大胆。”王总监终于开口,语气带着明显的斟酌,“但谢老师那边……”他没说完,但未尽之意大家都懂。谢金的形象,太“正”了,这种略带解构、甚至有点“玩梗”性质的尝试,风险太大。
“我觉得可以试试!”一个年轻的同事兴奋地接口,“现在年轻人就吃这套!反差萌是流量密码啊!”
“会不会…太轻浮了?”另一位老成些的同事表示担忧,“别把谢老师的格调弄没了,到时候两头不讨好。”
争论再起。最终,王总监拍了板:“方案先做!具体内容,务必跟谢老师本人沟通好!尺度要把握好,传统内核不能丢!”他特意看了我一眼,眼神里满是“你自求多福”的意味。
任务落到了我头上。怀着忐忑又跃跃欲试的心情,我拿着精心策划的几个脚本和拍摄构想,在一个下午排练结束后,找到了独自在后台角落对着水银镜默戏的谢金。镜子里映出他一丝不苟的身段和专注的神情。
我深吸一口气,走上前,尽量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方案的核心——用轻松的方式拉近距离,吸引新观众,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剧场,感受真正的相声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