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网游小说 > 直击人性 > 第393章 上海人排外却不排老外

第393章 上海人排外却不排老外(2 / 2)

语言的错位也放大了这种差异。上海话的门槛极高,声母韵母里藏着百年的腔调,外地人哪怕学会了词汇,也难带出那股糯劲。一句"侬啥地方人",就能听出你是不是自家人,这种语言壁垒天然形成了圈子。

而面对老外,上海人知道对方听不懂方言,反而会切换到更包容的普通话,甚至努力挤出几句英语,这种从零开始的沟通,反而少了"圈内圈外"的对立。就像小区里的阿姨,对说普通话的邻居可能懒得搭话,但遇到老外问路,会手舞足蹈地指引半天,不是厚此薄彼,而是"反正听不懂,反而没压力"。

更深层的原因,是外地与老外在上海人认知里的功能不同。外地人来上海,多是为了谋生、扎根,要抢火车票、挤人才公寓、竞争工作岗位,与本地人形成了直接的资源交集。而老外更多被视为过客,工作几年就走,不会抢学区房,不会争养老名额,甚至还能带动周边消费。

就像陆家嘴的金融白领,对老家来的亲戚可能抱怨"住家里太挤",但对同公司的外国同事却能谈笑风生,因为前者关乎现实的生活空间,后者只是工作伙伴。这种差异不是价值观的问题,而是利益关联的远近距离决定的。

所谓的崇洋媚外,还可能是文化滤镜"误读。上海人讲究腔调,穿西装要熨帖,吃西餐要用刀叉,哪怕住亭子间,也要在窗台上摆盆月季。这种对"精致"的追求,在开埠后常与"西洋"的生活方式绑定。喝咖啡不是崇洋,是觉得比蹲在路边吃油条"有腔调";看话剧不是媚外,是觉得比听评书"够时髦"。当这种"腔调"遇到老外,会产生一种"审美共鸣"的错觉,就像老克勒对外国游客的礼貌,可能只是觉得"他们懂西装的剪裁",这种对同类趣味的认可,未必是贬低自己。

而外地人感受到的"排外",很多时候是文化差异的碰撞。北方人习惯了"自来熟",刚见面就拍肩膀称兄道弟,上海人却觉得"交浅言深"很失礼;南方人买菜

最新小说: 副本求生: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,他又争又抢 盾勇: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,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: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,无敌登场 复活后,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