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备案要啥手续?”阿姨替摊主打听,得到的答复是“需要固定经营场所、卫生许可、工商登记……”
她没再问下去,知道摊主租不起固定门面。这种合规门槛像道无形的墙,把小商贩挡在合法经营的门外,也让老百姓觉得“城管就是来为难人的”。
信任的裂痕往往藏在细节里。有次暴雨天,小贩们把摊位挪进了公交站台避雨,城管队员来清场时,有个卖水果的大叔没来得及搬,一箱苹果滚到了积水里。大叔捞苹果时,执法记录仪的镜头一直对着他,没人上前搭把手。这一幕被等公交的市民拍下来发到网上,评论区里炸开了锅:“就不能等雨停了再说?”
其实城管也有难处。一位队员的执法包里总装着创城手册,哪条路不能摆摊、哪个时段不能占道,都标得清清楚楚。他最怕接到投诉电话,“居民说小贩太吵影响休息,小贩说我们不通情理,两边都是老百姓,我们夹在中间像风箱里的老鼠。”
有次他试着和小贩商量“划定临时摊位”,可上报后被驳回,理由是“没有相关政策支持”。
这种各有苦衷的僵局,让避让渐渐变成了防备。小贩看见城管就像看见警示牌,老百姓看见城管执法就觉得不近人情。没人去想,城管队员里也有年轻人,会在没收摊位后偷偷给老太太塞两百块钱;没人去问,那些被清理的占道摊位旁,是否真的有合规的经营空间。
改变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。大学城门口划了片黄色区域,牌子上写着“便民服务点,早6点至9点开放”。
烤冷面摊主第一次把车推进黄线时,手都在抖,这是城管队员主动找他谈的,说“学生有需求,你们有难处,不如划个地方规范经营”。现在他的铁板旁边多了个垃圾桶,每天收摊前,会和其他摊主一起把地面冲干净。
那位年轻队员的执法包里,除了罚单和记录仪,还多了本《便民服务手册》,里面印着流程、合规摊位申请方式,甚至有免费的法律咨询电话。
上次他碰到那个卖菠菜的老太太,没再提没收,而是帮她填了“社区便民菜点”的申请表。老太太拿到许可那天,非要塞给他一把菠菜,说“洗干净了,能直接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