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疯狂、大胆到极致的计划。
“风险太高了。”门口传来一个清脆而冷静的声音,苏若雪端着一盘热茶走了进来,她的眉头微蹙,“‘南洋商运号’上还有上百名无辜的平民乘客。一旦火情引发恐慌,造成踩踏,或者敌特狗急跳墙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她将茶盘放下,目光迎上顾承砚:“你的计划,需要一把双重保险。”
顾承砚饶有兴致地看着她:“说下去。”
“第一重保险,叫‘沉没的真相’。”苏若雪取出一枚小巧的蜡封,“在每个假货箱的夹层里,嵌入这种特制蜡封。蜡的熔点极低,一旦货箱被他们发现不对劲,选择投入海中销毁,冰冷的海水会在四个小时内将蜡封完全溶解。蜡封内部是细密的铁粉和催化剂,遇水溶解后会迅速氧化放热,在水下制造出货箱‘自毁’的假象。”
“第二重保险,叫‘舆论的预言’。”她又拿出一份报纸样稿,“我已经联系了《申报》的朋友,明天一早,就会刊登一篇科普文章,标题是《新型防疫剂遇潮发热原理探讨》。文章会‘科学’地解释,有一种新研发的防疫药品,为了防止变质,采用了特殊的化学包装,一旦遇热或浸水,就会产生发热冒烟现象,属于正常物理反应。这样,无论船上起火,还是日后有人在海里捞到发热的箱子,我们都有了完美的解释。”
顾承砚的眼中流露出赞许的光芒。
苏若雪的补充,让这个原本充满变数的计划,变成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陷阱。
“好。”他看向青鸟,“执行任务。记住,你们的身份是海关检疫员,查验的是‘防疫物资’。”
凌晨四点,黄浦江码头被浓重的雾气笼罩。
青鸟带着三名旧部,穿着海关检疫员的制服,手持文件,登上了“南洋商运号”。
借着检查“防疫物资”是否合规的由头,他们顺利进入了货舱。
手电筒的光柱在黑暗中晃动,既是照明,也是最好的掩护。
在光影的交错掩护下,一箱箱真正的“蚕药”被悄无声息地贴上“检验不合格”的标签,搬运出舱,送上岸边一辆伪装成冷藏运输车的卡车。
紧接着,那些外观一模一样的假货箱,被逐一核对批号,登记在册,再重新码放回原位。
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,安静而高效。
就在最后一箱即将装舱时,一个身材矮壮的水手突然从暗处冲了出来,试图阻拦:“你们干什么?这批货不能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