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苗医古籍的守护与传承》
第一章:古籍现世: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,灯光柔和而静谧,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特有的气息。工作人员们正全神贯注地围绕着一本清代的苗医手抄本忙碌着,那是不久前从民间征集而来的珍贵宝贝。
负责此次修复与扫描工作的项目负责人林宇,站在一旁,目光紧紧盯着那本已经有些破损的手抄本,神情严肃又带着几分期待。书页微微泛黄,边缘处有着岁月侵蚀的痕迹,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了虫蛀的小孔,但即便如此,上面那些用朱砂绘制的精美图案以及密密麻麻的苗医相关记载,依旧彰显着它曾经的不凡。
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操控着先进的3D扫描设备,小心翼翼地逐页扫描着。每一次扫描,那书页上的朱砂绘图、虫蛀痕迹都被精准地还原到电脑屏幕上,仿佛是在将一段段被时光掩埋的故事重新唤醒。
“林老师,您看这绘图,太精美了,而且这苗医的内容感觉蕴含着很深的奥秘啊。”小李一边操作一边忍不住感叹道。
林宇微微点头,说道:“是啊,这些老本子可都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,承载着那个时代苗医的发展和实践成果,咱们可一定要把它们完整地保存下来,绝不能让它们在时光里褪色。”
这本手抄本的来历也颇为曲折,是一位热心的民间收藏家偶然间在一个偏远的苗寨发现的。当时它被放在一个陈旧的木箱里,差点就因为潮湿等原因毁掉了。收藏家深知其价值,辗转联系上了国家图书馆,希望能让它在这里得到妥善的保护与研究。
经过初步的鉴定,专家们确定这是清代一位颇有名望的苗医所着,里面记录了大量独特的苗医方剂、病症诊断方法以及采药、制药的相关知识,还有那些配合文字的朱砂绘图,更是生动地展现了苗医对于人体经络、草药形态等方面的认知。
第二章:修复之路
然而,要真正让这本手抄本重焕生机,光是扫描还远远不够,修复工作同样艰巨。古籍修复师王姐戴上了特制的手套,拿起了纤细的修复工具,开始了对书页破损处的修补。
她先用特制的纸浆一点点填补那些虫蛀的孔洞,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般。每填好一处,都要用小刷子轻轻抚平,确保和原书页的平整度一致。
“这修补可不能急,得慢慢来,一处没弄好,那整个书页看着就不协调了,更别说要长久保存了。”王姐边干活边对旁边观摩学习的助手说道。
对于那些已经有些模糊的字迹和绘图,王姐还会采用特殊的药水进行加固和修复,让它们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。有时候,为了修复一小片书页,王姐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,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,让她的肩膀和腰背常常酸痛不已,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