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难的是针法模拟。苗医的“烧针”要在酒精灯上烤至针尾发红,再迅速刺入穴位,讲究“热而不烫,透而不穿”。团队特意定制了可温控的合金针,反复调试加热时长与刺入深度的参数。潘秀芝站在监控屏前,看着机械臂模仿“青龙摆尾”——针身左右旋转时,红丝线摆动的弧度与她亲手操作时分毫不差,突然红了眼眶:“这针法学了三年才入门,机器三天就会了。”
半年后,第一代“苗医辅助机器人”在实验室亮相。它有一个苗语名字“阿依”,意为“带来安康的使者”。阿依的机械臂上,银针与传感器相映成辉,胸前的屏幕能显示穴位三维图像,背后的药箱里整整齐齐码着苗药贴和消毒棉片。
试机那天,潘秀芝选了自己的老毛病——右肩的“五十肩”。阿依的传感器在她肩部扫过,屏幕上立刻标出“肩髃穴”“肩贞穴”的位置,红点闪烁如星。机械臂持针的角度与她平时施针的习惯完全一致,刺入时,她甚至没感觉到刺痛,只觉得一股酸胀感顺着经络蔓延开,与年轻时师父给她扎针的感觉如出一辙。
“力道差了一丝‘活气’。”潘秀芝直言不讳,“苗医针灸讲究‘气至病所’,机器能找准穴位,却少了医者对患者气息的感知。”
周明宇立刻记下:“我们加个心率同步功能,让机械臂的动作随患者呼吸节奏调整。”
二、诊室里的新搭档
阿依正式投入使用那天,康复科的走廊比往常热闹了一倍。张大爷拄着拐杖,第一个报名试诊。他患脑梗后左边身子偏瘫,手指蜷曲如拳,潘秀芝给他扎了三个月针,才勉强能张开一指。
“机器人扎针?靠谱不?”张大爷盯着阿依的机械臂,眼里满是怀疑。
阿依的传感器先在他左手上扫了一遍,屏幕上弹出一串数据:“检测到‘曲池穴’周围肌肉张力异常,建议采用‘苍鹰扑兔’针法。”机械臂抓起银针,随着张大爷的呼吸轻轻刺入,针尾的红丝线微微颤动。与此同时,另一只机械臂正按照“苗医推拿十八法”中的“按法”,在他小臂上缓慢按压,力道均匀得像舂药的杵。
20分钟后起针,张大爷试着活动左手,突然“呀”了一声——无名指竟能伸直半寸了。他愣了愣,对着阿依竖起大拇指:“比潘医生的手稳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