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棠打开笔记本电脑,调出自己整理的苗汉双语数据库:“我统计了现存古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,‘气’出现了两千三百七十次,但在不同语境里,对应的英文应该是qi、energy或vitality。我们得编一部专用词典,否则会造成理解混乱。”
三个月后,《苗医翻译规范手册》的初稿在无数次争论中诞生。手册里甚至详细规定了“煨药”的译法——不能简单译为roast,而要标注“用湿润的芭蕉叶包裹药材,埋入热灰中慢煨至叶色焦黑”。陈砚之看着办公桌上堆叠的手册校样,突然想起蒙莎说的话:“苗医的字是活的,每个笔画里都藏着祖先尝百草的温度。”
二、破解时间的密码
翻译工作在古籍修复室旁的临时工作室展开。二十台扫描仪每天运转十六小时,将古籍页扫描成高清电子档,再通过AI识别技术转化为可编辑文本。但真正的硬仗,是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推敲的日夜。
李棠负责的《蛊症辨治》遇到了棘手的段落。“‘以竹刀剖蛙腹,取其汁和辰砂服’,这里的‘竹刀’必须注明是楠竹制成,因为苗医认为楠竹的凉性可以中和蛙汁的燥火。”她对着视频里的蒙莎比划,“还有这个‘辰时取露’,指的是春分至秋分期间,清晨五点到七点收集的草木露水,对吧?”
蒙莎在那头点头,身后的竹楼窗外正飘着细雨:“我祖母说,露水要接在陶碗里,不能用铁器,否则会‘惊了药魂’。这些细节不写清楚,外国人按字面意思做,是达不到效果的。”
汉斯的团队在翻译《苗家正骨图谱》时,专门请来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医生。当看到“踝关节错位整复术”的插图时,西医专家突然拍了下桌子:“这和我们现在用的‘足内翻复位法’原理完全一致!只是他们用布带牵引,我们用机械装置。”汉斯立刻在注解里加上了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对照图。
最艰难的是处理那些充满隐喻的描述。《女科秘要》里“产后血崩如泉涌,当以凤凰尾止之”,让翻译组争论了整整一周。直到蒙莎带来她祖母传下的银质刮刀,大家才恍然大悟——“凤凰尾”指的是刮刀弧形的刃部,这种工具在放血疗法中能精准控制出血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