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韵新声:一场穿越山海的创意对话
林深时见雾,雾散时见苗寨的吊脚楼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黔东南的层层密林,落在“苗医文化研究院”的青瓦上时,院长蒙启山正摩挲着案头那本泛黄的《苗医百草经》。书页间夹着的银质药碾图案,在光线下泛着细碎的光——那是他祖父留下的印记,也是此刻盘旋在他脑海里的念头的起点。
“院长,全球创意大赛的策划案拟好了。”助手阿依捧着平板电脑进来,屏幕上跳动的光标映在她亮闪闪的银项圈上,“涵盖绘画、雕塑、文创产品三大类,参赛对象包括设计师、艺术家和所有爱好者,奖金池设置到了两百万。”
蒙启山抬头,目光掠过窗外成片的枫香树。去年在巴黎时装周上,苗医的草药图案惊艳了全场,但那只是少数设计师的灵光乍现。他想要的,是一场真正全民参与的对话。“把参赛须知里的‘苗医元素’那条改得再宽泛些,”他指尖点在屏幕上,“不必局限于银饰、草药,针法图谱、老苗医的行医故事,甚至是苗药熬制时的雾气,都可以是灵感。”
阿依应声修改时,蒙启山的思绪飘回了十年前。那时他背着药篓在雷公山采药,遇见一位背着画板的法国留学生。年轻人对着一株七叶一枝花画了半晌,说这植物的形态像极了中世纪手稿里的治愈符号。“不同文化对‘疗愈’的理解,或许本就藏着共通的密码。”这句话,此刻成了他推开办公室门,向世界发出邀请的底气。
大赛启动仪式选在了贵阳的非遗小镇。当蒙启山用苗语和汉语双语宣布“全球苗医文化创意大赛”开幕时,台下响起的掌声里混着相机快门的轻响。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化参赞、设计师代表坐在前排,其中那个金发碧眼的姑娘格外惹眼——她是意大利珠宝设计师索菲亚,三年前在纽约的民族艺术展上见过苗银的拉丝工艺,一直念念不忘。
“苗医的‘天人合一’,和我们佛罗伦萨的自然主义美学很像。”索菲亚举着刚领到的苗药香囊,香囊里艾草与薄荷的气息混着她身上的古龙水味,竟意外和谐。她身边的日本平面设计师田中则盯着展区里的苗医针灸铜人,铜人身上的穴位标注用的是苗文,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极了他老家神社里的符咒。“用现代设计语言转译这些符号,或许能让更多年轻人看懂。”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个草图:把穴位路线变成耳机线的图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