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:晨光里的战场
清晨六点半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四地的六家三甲医院,同时亮起了试验项目的指示灯。协和医院的会议室里,已经坐满了人。
陈景明教授站在投影幕布前,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,身上的白大褂熨帖平整,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泄露了他的紧张。他面前的桌子上,摆放着几个小巧的金属盒,里面静静躺着此次试验的主角——生物电池针灸针。
针体由特殊配比的镁合金制成,细如发丝,尾部连接着一个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微型传感器,能够实时监测并传输针体与人体组织液反应产生的微电流数据。旁边,是来自贵州苗寨的特制“睡药”药包,散发着一种混合了草药和泥土的独特气息。
“各位,”陈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,但异常清晰,“经过217天的筹备,今天,‘生物电池针灸针结合苗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疾病’的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,正式启动。”
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掌声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复杂的情绪——兴奋、期待,还有深深的凝重。
“我再强调一遍试验流程和纪律。”项目组的医学总监,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女医生林薇接过话筒,她的声音冷静而专业,“患者将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。试验组接受生物电池针灸针配合改良版苗医‘睡药’疗法,对照组接受传统针灸或常规药物治疗。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,数据记录必须实时、准确、完整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包括来自苗寨的几位身着传统服饰、神情同样严肃的医师:“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反馈和体征变化。任何异常,哪怕是最轻微的不适,都必须第一时间上报。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王主任他们已经到位,会全程跟踪监督。我们不仅要对科学负责,更要对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患者负责。”
来自苗寨的老医师龙阿公站起身,他脸上的皱纹像山间的沟壑,眼神却十分坚定:“我们苗医的疗法,讲究‘通经络,调气血’。这些针,是‘新的火’,睡药是‘老的引’。我们会把祖辈传下来的经验,和这些新东西好好结合,不能让相信我们的人失望。”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口音,但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。
七点整,各医院的病房区开始忙碌起来。
张昊和李响守在协和医院的数据分析室里,盯着面前巨大的显示屏。屏幕上,各个试验病床的编号正在闪烁,代表着患者已经就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