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锈蚀的倒计时
苗寨的清晨,雾气像一块湿冷的毯子,裹着木头和泥土的气息,也裹着张健心头沉甸甸的压抑。他站在临时改造成实验室的吊脚楼前,手里捏着那份打印出来的“生物电池针灸针”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筹备清单,纸角已经被他无意识地捻得发皱。
清单上的数字像一群张牙舞爪的怪兽,每一个零都在他眼前晃动。
“高精度生理信号记录仪,三台,每台预算十八万……”他低声念着,声音被晨雾吸走,显得有气无力。那东西是监测患者治疗反应的核心设备,少一台都可能让数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,更别说三台了。
“患者交通及营养补贴,预计两百例,每人每月八百,按试验周期六个月算……”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。很多参与试验的患者来自偏远地区,苗寨本身就交通不便,补贴是吸引他们、保障试验完成率的基础。
“研究人员薪酬……”张健的手指顿住了。团队里的工程师、苗族医师、数据分析员,每个人都怀着热情在奋斗,但热情填不饱肚子,也付不了房租。尤其是从外面邀请来的几位关键技术人员,基本的薪资保障是最起码的尊重。
他粗粗算了一下,光是清单上列出来的“硬支出”,就已经突破了三百万。这还没算上场地租赁、伦理审查、第三方监查机构的费用,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“意外开支”。
三百万。
这个数字像一座无形的大山,沉甸甸地压在整个团队的心头。
张健深吸一口气,走进实验室。里面已经有人在忙碌了。苗族老医师吴阿婆正戴着老花镜,仔细地整理着祖传的苗医医案,那些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世代相传的疗法和经验,是他们融合现代科技的重要基石。年轻的工程师李响则趴在一张铺满图纸的长桌上,眉头紧锁,手里的笔在镁合金成分配比的公式上反复勾画,试图在理论层面找到进一步优化“生物电池针灸针”的可能。几个负责数据整理的年轻人围在电脑前,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和数字,他们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。
每个人都在努力,每个人都在为那个“让苗医智慧结合现代科技,造福更多人”的梦想燃烧着。但现实是,梦想需要燃料,而他们的燃料,快耗尽了。
“张工,”李响抬起头,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和焦虑,“那台材料光谱分析仪的租赁公司又来电话了,说如果这个月再不续交租金,他们就要把设备拉走了。那台机器对我们分析镁合金微电流输出稳定性很关键啊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