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城危机之文化破坏
第一章 警报:青砖下的裂痕
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掠过平襄古城的青石板路,檐角铜铃在暮色里发出细碎的声响。这座始建于唐宋的城池,像一轴褪色的古画,将榫卯结构的智慧、砖雕木刻的精巧都封存在蛛网覆盖的斗拱之间。杜志远接到电话时,正带着队员在城郊进行野外生存训练,听筒里传来文物局老陈急促的喘息:“杜队,城东‘大夫第’片区不对劲!昨晚巡夜的看到黑影,今早发现老宅山墙被人动了手脚,墙根有新凿的痕迹……”
“保护现场,我们马上到。”杜志远挂断电话,迷彩服上的尘土还未拍净,便已示意队员集合。越野车碾过城外的土路时,他脑海里闪过平襄古城的航拍图——那些被现代高楼挤压得日益逼仄的古街巷弄,像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,每一道都嵌着历史的密码。三个月前,文物局就曾接到匿名举报,称有团伙觊觎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建筑,企图通过“保护性拆除”倒卖构件。
车刚驶入古城牌楼,一股混杂着尘土和油漆的怪味便扑面而来。不同于往常弥漫的香火与小吃摊的香气,这味道带着刻意掩盖的机械切割气息。老陈站在“大夫第”雕花门楼前,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,指向山墙底部一道蜿蜒的裂缝:“你看这缝,不是自然风化,边缘有新茬,像是用液压钳硬撑开的。墙角还发现了这个。”他摊开手掌,掌心躺着半枚模糊的鞋印,鞋底纹路呈规则的菱形。
队员林薇立刻蹲下拍照,镜头扫过裂缝时,她忽然皱眉:“队长,这墙基用的是糯米灰浆,硬度极高,普通工具很难短期内造成这种破坏。”她戴着手套叩了叩墙面,“听声音,里面好像被掏空了。”
杜志远蹲下身,指尖蹭过裂缝边缘的粉末,捻了捻——是新鲜的白灰,混着细微的金属碎屑。他抬头望向“大夫第”纵深的三进院落,木雕窗棂在夕阳下投下破碎的影子,突然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文物盗窃。破坏者选择在山墙底部动手,那里是支撑整个建筑的承重结构,一旦受损,整座宅院可能在数日内坍塌。
“目标不是偷东西,是毁了它。”杜志远的声音低沉,“通知技术组,带生命探测仪和墙体扫描仪,重点排查‘大夫第’及周边五座文保建筑的地基。老陈,你联系古城管委会,调取近一周的监控,特别是夜间货运车辆的进出记录。”
暮色四合时,技术队员王磊的扫描仪在“大夫第”西厢房地基下发出蜂鸣。屏幕上,青灰色的墙体轮廓下,赫然出现一个长约两米的不规则空腔,边缘整齐,像是用专业设备切割而成。“队长,空腔里有金属反应,分布在四个角落,像……”王磊放大图像,“像爆破装置的固定点。”
冰冷的夜风突然灌进领口,杜志远望着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青砖,突然想起老陈说过,平襄古城在抗战时期曾是地下交通站,有些老宅的地基里藏着连通城外的密道。难道破坏者的目标不止是建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