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苏总,他们的检查特别细致,甚至连一些平时不怎么关注的死角都检查了。”旗舰店店长向苏夏汇报,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,“我们虽然自问问心无愧,但他们似乎有意在找茬。一个冷藏柜的温度计,他们说读数有0.5度的误差,就直接开出了整改通知。”
苏夏的眉头紧锁。她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这些检查,看似合理合法,实则充满了恶意。每一次检查,都会耽误正常的营业,影响顾客的用餐体验,更重要的是,会给品牌声誉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。
紧接着,人才挖角和供应链渗透也随之而来。
苏记美食的核心厨师团队和运营管理层,开始频繁接到来自其他餐饮集团的电话。对方开出的薪资条件异常优厚,甚至承诺给予股权激励。虽然苏夏对员工的待遇一直不薄,但面对如此诱惑,还是有几位定力不足的员工动了心,选择了跳槽。
“苏总,小李辞职了,他被龙腾集团挖走了。”人事部经理无奈地向苏夏汇报,“对方给出了两倍的薪水,还承诺给他一个区域经理的职位。”
这让苏夏感到一阵心烦意乱。人才流失,是餐饮行业最致命的打击。特别是核心人才,他们的离开会直接影响菜品质量和运营效率。
同时,苏记美食的一些非蕴灵食材供应商,也开始出现问题。原本稳定的合作关系,突然变得紧张起来。有的供应商以“产能不足”为由,拒绝接受新的订单;有的则突然提高了供货价格;更甚者,直接单方面撕毁了合同,理由是“内部调整”。
“苏总,我们和那家特供蔬菜的农场,突然终止了合作。”采购部经理焦急地说,“他们说龙腾集团给他们开出了更高的价格,并且承诺包销他们所有的产品,所以他们只能选择龙腾。”
这些商业手段,虽然不致命,但却像一把把钝刀,一点点地消耗着苏记美食的精力,影响着其正常的运营。
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商业竞争,非商业手段的打压也悄然展开。
省城的一些美食论坛和社交媒体上,开始出现一些对苏记美食的“负面评价”。这些评论大多语焉不详,没有确凿证据,但却充满了引导性。比如,有人匿名发帖,质疑苏记美食的蕴灵食材是否真的有“神奇”效果,暗示可能是虚假宣传。也有人声称在苏记美食用餐后,出现了一些“不适”,虽然没有指明是食物中毒,但却在暗示食品安全存在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