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园区启用三个月后,B区技术楼正式交付。
六层钢筋混凝土建筑,外墙刷着廉价乳胶漆,褪色的灰白在老挝烈日下泛着黄。
远看与其他建筑别无二致。推开防盗门,却像穿越时空。
里面是整个金三角地区最先进的IT设施。标准机房地板,每块六十公分见方,下面是束线架和冷气管道。
墙上挂着三菱重工的中央空调,昼夜不停,将室温稳定在恒定的二十三度。
入口处,两台UPS不间断电源安静待命,确保系统永不断电。
白经理任命我为技术总监,直管B区全部事务。办公室设在六楼尽头,两侧墙壁漆成暗灰色,后墙整片落地玻璃,可将园区尽收眼底。
操控台上排列着五台17寸飞利浦显示器,连着四个部门的监控系统。
桌面放着一台索尼VAIO PCG-Z505SX,奔腾4处理器,512MB内存,配80GB硬盘。这在当时可媲美一些小型服务器。
技术部二十三人,几乎清一色被骗来的IT人才。北大计算机系的高材生,图像处理专家,甚至几名硅谷回国创业失败的程序员。
他们被许诺高薪职位,却沦为电诈工具的研发者。
首次部门会议,我将工作分成三个核心项目。
"GSM信号组。"指向左侧,六个瘦削的年轻人,每人面前一台组装电脑。为首的小王,眼睛深陷,手指不停敲打键盘。
"负责开发移动网络干扰设备,能截获周边手机信号,拦截短信内容。"
"号码仿真组。"中间,八个人围坐成圈,领头是个四十多岁的秃顶工程师。
"开发能绕过电信网络检测的来电伪装系统。通俗讲,就是让你的手机显示任何我们想显示的号码,包括银行客服、公安局。"
"数据捕获组。"右侧剩余人员,"主攻IE浏览器漏洞,植入能躲过杀毒软件的监控程序,获取电脑上的银行账号和密码。"
会议室空气凝固。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——犯罪。
几个年轻技术员眼神飘忽,却没人提出质疑。
他们从窗口能看到巡逻的持枪保安,那是最好的威慑。
管理这样的团队是种怪异体验。下属们技术过硬,却无工作热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