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抱着小虎来到老槐树前,看见树干上缠着圈红绳,正是小虎风筝上的那根。绳子另一端系着个纸灯笼,里面飘着半张黄纸,隐约可见“王”字笔画。
“小虎——跟妈回家——”秀兰学着奶奶的样子喊魂,却听见树洞里传来低笑。她壮着胆子伸手,摸到团湿漉漉的布料,展开竟是件小孩的蓝布衫,领口处绣着和小虎一样的红穗。
当晚,小虎突然坐起,眼睛直勾勾盯着窗外:“阿娘,灯笼里的爷爷说,他等了十年,终于等到姓王的孩子。”他抬起手,手腕的红点变成了灯笼形状,边缘渗着血丝。
奶奶在祠堂跪了整夜,终于在香灰里找出半张残页,上面记载着喊魂巷的禁忌:“灯笼勾魂,童尸镇巷,若遇同姓人,须以血换魂。”
“当年建巷的风水先生说,巷里的童魂要凑够三十六对,才能转世。”奶奶颤抖着点燃纸钱,“大柱撞死的老头,正是守巷人,他的魂附在灯笼上,专门勾姓王的子孙,因为咱们家的姓,坏了他的凑数。”
秀兰这才明白,为什么小虎的名字会出现在魂簿上,为什么每个灯笼都对姓王的孩子格外“亲切”。她看着熟睡的小虎,想起他出生时,巷口的灯笼曾集体亮起,当时只当是吉兆,如今想来,却是诅咒的开始。
“用我的血换小虎的魂。”秀兰咬咬牙,拿起剪刀剪下一缕头发,混着指尖血滴在魂簿上,“我是孩子的娘,要罚就罚我。”
七月十五鬼门开,秀兰独自走进喊魂巷。她穿着小虎的衣服,揣着写有自己生辰八字的黄纸,要替孩子当一回“灯笼魂”。
“秀兰——回来喽——”奶奶的声音从巷口传来,却带着哭腔。秀兰知道,这是最后的机会,若不能在天亮前破解灯笼阵,小虎将永远成为巷里的“童魂”。
走到第九道弯时,所有灯笼突然亮起,映出巷尾站着个穿青衫的老人,正是十年前被撞死的灯笼匠。他手里捧着个血红色的灯笼,灯笼上贴着小虎的生辰八字。
“你终于来了。”老人咧嘴笑,缺了门牙的嘴里渗着黑血,“当年大柱撞死我,没赔灯笼钱,现在该让他的孩子还债了。”
秀兰举起染血的黄纸,上面是奶奶连夜抄的《往生咒》:“灯笼钱我来还,放了我的孩子。”她将黄纸塞进红灯笼,火焰瞬间暴涨,照亮了灯笼里密密麻麻的名字——全是姓王的孩子,最小的刚满三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