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形象与现实的割裂性:
- 现实中“钢铁硬汉”的意识形象,可能是个抱着布偶、怕打雷的小女孩;
- 现实中“强势领导者”的形象,可能是个因做错事而发抖的小学生;
- 甚至冷血动物(如鳄鱼)的形象,也会是个缩在角落、怕被欺负的“小蜥蜴幼崽”,眼神充满警惕又藏着怯懦。
四、感性放大:情绪的绝对主导权
1. 理性压制:目标在意识空间中“理性逻辑完全失效”——无法撒谎(因撒谎需要“理性权衡”,而感性放大后,“真实情绪会直接冲破表达”),无法伪装(想假装坚强,却会突然哭出来),甚至无法控制语言——会下意识说出“现实中绝不可能说出口”的话(如黑帮大佬的意识形象可能抽噎着说“我其实怕我妈失望”)。
2. 情绪强度:所有情绪被放大10-100倍:
- 委屈时,眼泪会像断线的珍珠滚落,甚至哭到抽噎不止,说话断断续续;
- 恐惧时,会浑身发抖、牙齿打颤,下意识往使用者身后躲,甚至发出“呜咽声”;
- 被安慰时,可能瞬间破涕为笑,扑过来抱住使用者(用幼化形象的“小短手”),像抓住救命稻草。
3. 情绪的传染性:空间中弥漫着目标的“情绪粒子”——使用者会被动感知到目标的原始情绪(如进入家暴受害者的空间,会感到刺骨的寒意和窒息感),但不会被完全同化(能力自带“情绪隔离层”,仅传递“感知”而非“体验”)。
五、信息获取:脆弱性的无保留暴露
1. 信息范围:覆盖目标“所有意识层面的脆弱相关信息”——包括:
- 显意识记忆(如“小学被霸凌的具体细节”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