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能力触发:意识锚定的精准性
1. 触发条件:使用者需对目标产生“明确的意识指向”(无需物理接触,哪怕仅知道目标的“意识存在标记”——如姓名、样貌、甚至模糊的“感知印象”即可)。例如,看到一张陌生人的照片,只要内心产生“想进入他的意识”的意愿,即可触发。
2. 目标范围:覆盖所有“具备主观意识活动”的存在——包括人类(含胎儿,胎儿意识以“模糊的感官恐惧”为核心)、动物(哺乳动物的意识空间更具象,昆虫则以“本能恐惧”为主)、灵体(若存在,其意识空间是生前脆弱性的凝固态)、甚至高阶人工智能(需达到“自我意识觉醒”水平,其空间会以代码乱流+模拟人类脆弱情绪的形态呈现)。
3. 排除对象:完全无意识者(如脑死亡者、石头、基础AI)无法被进入,因其意识活动为“零”,无“空间载体”。
二、意识空间:脆弱性的具象化场域
1. 空间基底:由目标最深刻的“脆弱记忆载体”构成——可能是童年卧室(藏着被父母责骂的恐惧)、手术台(对应对疼痛的无力)、空旷的考场(映射对失败的焦虑),甚至是抽象的“雾蒙蒙的森林”(象征对未知的迷茫)。
2. 空间动态性:随目标在意识空间中的情绪变化实时变形:
- 当目标感到被安慰时,空间会从“狭窄/压抑”(如紧闭的衣柜)逐渐舒展为“开阔/温暖”(如洒满阳光的草地);
- 当目标抗拒倾诉时,空间会收缩(墙壁挤压、光线变暗),甚至出现“阻碍物”(如锁着的门、缠绕的藤蔓),但无法完全隔绝使用者(能力强制穿透性);
- 若目标在现实中处于“意识混乱”(如醉酒、精神分裂),空间会呈现“碎片化拼接”(卧室墙突然变成考场黑板,地板下渗出海水),对应意识的无序。
三、目标具象化形象:脆弱性的终极缩影
1. 形态特征:
- 幼化基准:年龄锁定在“目标意识中最脆弱的阶段”——若目标最恐惧的是7岁时被孤立,形象则是7岁左右的幼童;若核心脆弱是成年后失恋的痛苦,形象可能是20岁左右但神态怯懦的“幼化版”(眼神、动作、语气均带孩童感)。
- 萌化特质:自带“弱化攻击性”的生理特征——圆头圆脑,肢体比例偏短(如婴儿的“头身比1:1”),皮肤/毛发呈现“柔软质感”(人类是粉白细腻,动物则是蓬松绒毛),眼神大而湿润(永远像含着泪),说话带天然的“奶音”或“气音”(如“我…我怕黑…”)。
- 雌性化表达:无论目标现实性别/物种,形象均呈现“雌性化脆弱符号”——人类男性的意识形象可能扎着小辫、穿着粉色围裙;雄性狮子的形象则是毛发柔软的小母狮幼崽,声音细弱,甚至会做出“蜷缩时护住腹部”的雌性化防御动作。这种“雌性化”并非生理性别,而是意识对“脆弱性”的本能归类(在集体潜意识中,“雌性”常与“感性、易受伤”绑定,被能力放大为具象符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