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两界童谣集》里有首特殊的歌,是归墟孩童和异族少年一起编的:"星砂亮,战气暖,药香飘满山;灵猴跳,焰花燃,我们手相牵。"沈墨书把它刻在文渊阁的木柱上,用战气封了边,风吹过时,字会发出清越的响,像无数人在轻轻哼唱。他对孩子们说:"你们看,文化不是锁在书里的字,是能唱出来的谣,能画出来的笑,能摸着石头说'这是我爷爷刻的'的亲。"
星轨中的文脉:算清文明的来龙去脉
谢无咎的星砂在文渊阁的穹顶织成张"文明星图":归墟建谷时的星位标着"始",黑雾侵扰时的星轨标着"承",如今两界互通的星象标着"传",每个节点都连着对应的纸卷——建谷时的《日志》、守墟时的《策》、如今的《童谣集》,星砂的光让这些纸卷在夜里也能被看见,像串挂在天上的灯笼。
"传承的第一算,是知道'我们从哪来'。"他指着星图中最亮的那颗"文星",星砂突然凝成段虚影:文圣站在归墟的第一缕晨光里,用骨针在兽皮上刻下"归墟"二字,旁边画着合心石与六和草,"古人观星记史,不是为算吉凶,是怕后来人忘了'我们曾怎样活'——就像这星图,少了哪颗星,都拼不出完整的归墟。"
归墟的谷民大多说不清自己的祖辈来自何方,谢无咎的星砂却在《归墟日志》的夹层里,找到片绣着北斗的布——是建谷时的妇人绣的,布角写着"原居北斗下,为避战迁此"。他让星砂顺着北斗星轨推演,发现归墟的先祖与镜像空间的异族,竟源自同一处古地,只是后来被战乱隔开。
"你看这星轨,像不像根线?"谢无咎的星砂将两界的星位连在一起,古地的星象与如今的归墟、镜像空间重合,"断线的风筝会飘,但顺着线找,总能找到源头。文化传承,就是把这线接起来,让归墟的孩子知道,异族的歌谣里,藏着和我们一样的乡音;让异族的少年明白,归墟的战气盾上,刻着和他们同源的纹。"